魯迅與美術(8)(1 / 2)

首頁新聞軍事文化曆史

首頁>社科總館>曆史雜談>笑談大先生>魯迅與美術(8)

魯迅與美術(8)陳丹青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是他的現實感。這種現實感,基於他對自己的能量的把握,也基於他對民國時期整體文藝生態的清醒認知。他從未濫用自己的聲譽和影響,發表喧嘩藝壇的宏論,即便在文學領域,也平實自居,平實而談--他在盛名之際幾乎放棄短篇小說,他看清長篇小說的內在規律,不予輕率染指。他始終主張新文藝的首要功課是老老實實做翻譯,身體力行,聯合同好,譯介外國的文學與美術。雖然他從未去西歐瞻望文藝複興以降的經典繪畫,但以驚人的直覺,他知道,在當時落後紛亂的中國,在美學淵源完全相異的文化之間,富貴而龐然的歐洲油畫難以在中國開花結果。他敏感到相對簡易的木刻能夠直捷移取歐洲繪畫的部分經驗,這和他一開始就留心弱小民族的短篇,以為適合師法而言說本土的真實,是一個道理。和五四一代許多激進的、沉醉於宏大命題、高遠目標而動輒聲張的啟蒙者不同,魯迅向來姿態很低,審時度勢,對自己,對別人,都要求從小型的、簡易的事情做起,一步一步來。他懂得那麼多,可是每件事都是認真仔細弄好了,隻拿出來一點點。

以我的揣度,魯迅推崇木刻,除了品味、偏愛,除了前衛的激情與直覺,還有他不曾說出的更為深廣的理由,這理由,基於他對中國的透辟觀察,兼及對西化進程的反複省思:事涉國家大事,譬如歐美議會式憲政能否適宜中國,他自始抱有懷疑;具體到西洋繪畫,包括形製龐大的種種歐美文藝能否契合中國,他也向來懷疑,照他的說法,偏過頭去,想一想--但魯迅並未公開地、武斷地表達這懷疑,在他某些過於樂觀的、五四式的、被後來的現實證明為虛妄的政治想象中,蘇聯曾是他的參照與希冀--沒有人在魯迅的年代超越這希冀,包括早期的胡適--可是在這些熱切而近乎輕率的想象中,請注意,不包括魯迅對未來中國的文藝想象。

出於非凡的文化自覺,魯迅既不相信古代經典還能作為新時代文藝的有效資源,也從未以大而無當的世界主義,以他自己健康明朗的西化立場,樂觀預言西洋藝術在中國的前景。我注意到,即便魯迅的懷疑主義遍及不同的問題和領域,但他對文藝,對文藝的西化,十分審慎。他不忌諱政治判斷,並曾犯錯,但遇到文藝的話題,他時或輕快地嘲諷,時或沉靜觀察,卻不使自己的判斷失據而離譜。

上章下章 [←]快捷鍵快捷鍵[→]

回到目錄回到讀書首頁

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宗:最具改革精神的皇帝到底是什麼造就了宋代的繁榮與文明呢?

李鴻章政改筆記:大清官場筆記自揭裱糊匠一生吾國吾民最缺者,乃是踏踏實實把現居之屋裱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