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職員到達不勝任職位時,他便處於“零晉升”的狀態,本節將探討不同職員處於這種情況時的反應。
麵對苦澀的事實有些職員能夠意識到自己已到達晉升極限、已到達不勝任階層、已力不從心、已能力不及或者已“到終點”了(以上這些詞語完全同義)。
這類能察覺事實真相的職員,往往將自己的不勝任歸因於懶散,他們自認工作仍不夠賣力,因此感到愧疚不安。
這類職員以為,如果要努力工作,他們便能克服新職位上的各種困難,進而成為能勝任的職員。於是,他們嚴厲地驅策自己,放棄休閑時間,午餐時間也繼續工作,甚至晚上和周末也都把工作帶回家做。
結果,這類職員很快就成為晉升極限並發症的患者了。
還有許多職員從不知道自己已到達不勝任職位,他們持續忙碌著,對獲得晉升也從不放棄期望,於是他們始終保持健康快樂。
你一定會問:“他們是怎麼做的?”
他們都恰當的運用一些掩飾技巧。即職員以其他的工作取代本身職務上應做的工作,並將它做得十分圓滿。
以下我將介紹幾種掩飾技巧。
不斷準備
在麵臨一項重要的任務時,勝任的職員會馬上著手去做,但采取掩飾技巧的職員則寧可先為事前準備工作大忙特忙,以下是他們經常使用的方法:
先證明活動的必要性
真正擅長掩飾技巧的職員將永遠認為證據不夠充足,他們會標榜這樣的口號:“寧可謹慎不要事後懊悔”、“欲速則不達”。
於是,他們花長時間去證明活動的必要性,直到該項活動的“必要性”消失為止。
例如,在籌備一項大型營銷活動前,這類職員會花很長的時間研究該活動是否必要,於是,到頭來,你會發現活動不再需要搞了(因為銷售時間已過,或對手已搶先機)。
研究其他可行辦法
假設事前調查結果證明某活動確屬必要,采用掩飾技巧的職員會進一步探討怎樣才是最有效的辦法——不管浪費多少時間。事實上,“其他可行辦法”本身就是一項掩飾技巧,同時也與猶豫不決並發症的情況類似,隻是比猶豫不決並發症更不慌不忙而已。
征詢專家意見
終於選定某項計劃方案後,采用掩飾技巧的職員還會征詢專家意見以便有效實施計劃。他們會組成委員會,並共同研議相關問題。這種技巧的另一種使用方法是:找尋前例,向以往的專家而非當今的專家學習經驗。
強調按部就班
此種掩飾技巧是,詳細、費力且費時地注意行動前的每個準備步驟。例如,儲備足夠的備用表格、備用零件、備用物品、或備用經費等等,目的則是在開始邁向目標前先站穩目前的根基。
以下是一個有趣的案例,當事人同時使用了上述的幾種掩飾技巧。史永凱是某企業辦公室副主任,一般人都認為他很能勝任,因為他在向員工宣講福利計劃時的表現十分傑出。
當企業開始大幅度裁員時,史永凱被提升為人力資源部經理,全權負責人員的安置工作。
然而,當工作全麵開始時,史永凱將真正的安置工作交給他的部下去處理。而他自己,卻不停地起草、改動各種文件,召開多次討論會,甚至去許多大公司“學習”。這些手段恰恰是他回避自己“不勝任”的方法——因為史永凱不具備人力工作的實際經驗,他不能正確地決定讓哪些員工離開、留用哪些人。所以他隻有靠手段、技巧來掩飾自己的不勝任。而且,如果工作中出現了什麼紕漏,史永凱也可以輕易地將錯誤歸糾於他的部下。
史永凱解釋說:“我們希望下崗職工因而知道,政府並沒有遺忘他們。”之後,史永凱又計劃召開“救助方案研討會”(此為掩飾技巧中的“征詢專家意見”),籌募基金從事救助問題的調查(此為“證實活動的必要性”),然後到西方國家觀摩別人如何籌備並執行類似的計劃方案(此為“研究其他可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