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與上司的親友保持聯係(1 / 2)

癢要自己抓,好要別人誇。秘書欲取得上司的信賴,不僅要做好工作,給上司留下好的印象,而且還要注意那些對上司的觀點能產生重大影響的人,避免使他們產生不利於已的言行

曆史的經驗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東漢末期,漢桓帝劉誌登基,娶妻梁瑩,“獨得寵信”。梁瑩的哥哥梁冀,官居大將軍,聲勢顯赫。公元159年,梁瑩病死,梁家雖然仍有六、七位貴人在宮中侍侯皇帝,但卻無人能夠得寵。梁冀深恐枕邊失“風”,就打起了貴人鄧猛的主意,欲收其為幹女兒,改姓為梁。其時,鄧猛眷寵方盛,而其母得知此事,也覺得攀上梁冀這樣的權貴未必是壞事。但是其女婿卻對此加以反對,並因此被梁冀刺殺。梁冀為斬草除根,還欲暗殺鄧猛之母,因被人察覺而未得逞。於是,鄧猛之母立刻乘車入宮,找到女兒。鄧猛一陣“枕邊風”刮去,煽得皇帝怒火中燒,立即召集反對梁冀的宦官,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當天晚上,突發奇兵,一舉端掉了勢傾天下的梁氏家族,從此又開宦黨專政的局麵。

《國策·秦策二》、《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及《東周列國誌》第92回都記載了關於息壤盟誓的故事。秦武王有大臣兩人,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裏疾。甘茂願意出使梁國,約其共同討伐韓國。在臨行前,甘茂對秦武王講了一個“曾參殺人”的故事:

過去有個叫曾參的人,家住費地,魯國有個與曾參同名同姓者殺了人了,有人便跑去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當時,曾參的母親正在織布,她聽後說,我的兒子不會殺人。不一會兒,又有一個人跑去說,曾參殺了人!曾參之母停梭而思忖說,我的兒子必無其事。仍然紡織如故。又過了一會,第三個跑去說,曾參果真殺了人!這回,母親便信以為真,便“停杼下機,逾牆走匿”。甘茂以此故事作比喻,對秦武王說“曾參是那麼一個有賢德的人,他的母親對他又是那麼信任,然而有3個人說曾參殺了人,他的母親甚至也跟著產生了懷疑。現在,臣的賢德比不上曾參,而大王你相信我的程度也未必能比得上曾參之母,但是誹謗我殺人的人,恐怕並不止3個,所以,臣害怕大王亦如曾母,因對我產生懷疑而使事情半途而廢。”秦武王聽後,說:“寡人不會聽信人言的,我願與定立下盟誓”。接著,甘茂便率兵出征,圍攻宜陽。這時,果然有人進言,恐防有變,秦武王便召甘茂班師。甘茂於是回書一封,內隻有“息壤”(秦王與甘茂結下盟誓的地方)二字。方使秦武王得以醒悟。

這兩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即與上司關係十分密切的人,如其親屬、朋友、心腹重臣等,都會對上司的決策、用人及既定看法產生重要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在許多時候可能是決定性的。如果一個人被上司所親近的人所誹謗,有時甚至隻是某種不具惡意的猜疑,即使你特別地受到信任,也會對上司產生影響,使他對你的信任產生一道小小的裂痕。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你與上司的關係。

這裏,我們決不是說上司的親屬和朋友可以幹政,這是為企業規章所不允許的,但是,他們卻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起到十分重要的參政作用,以非正式的方式對上司施加影響。在有的管理學家看來,非正式的群體關係其實要比正式的組織關係在決定人的行為方麵更為重要。自然上司不能例外。

上司處事看人,並非處處是用理智思考的,情感的因素在其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純粹的客觀是做不到的。而一般說來,上司的親屬和朋友,在感情的深厚程度方麵,要明顯地高於他人,這其中也包括秘書在內。所以,這些人的看法對上司是很有影響力的。有的秘書不注意加強這方麵的溝通,得罪了上司的夫人或者給他的摯友留下不好的印象,短短的一句話:“我覺得你的那個秘書有點兒……”就會斷送你在上司麵前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