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觀音菩薩雖然可以幫助我們成就姻緣,但下麵的這個故事,也不可不知。
宋代時,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遊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像前,佛印禪師合掌禮拜。蘇東坡發現了一個問題,他問佛印禪師,“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們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佛印禪師:“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他聽得津津有味,嗬嗬笑出了聲:“好就好在求人不如求己。”
------------
《一日沙門》 生來即是掛單客
------------
到寺院裏掛單是什麼意思?他一挑眉毛,問。
請允許我賣弄一下吧。掛單,用社會上的話說,就是住宿登記。就這麼簡單。嗬嗬。看著他吃驚的樣子。我笑了一下。原來,他又被名相給唬住了。
誰都可以掛單嗎?↙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問題接踵而至。
誰都可以掛單,但並不是說誰都可以掛上單。掛不上單的,寺院不同意住宿的請求,也就不能在寺院裏住了。
掛單有期限嗎?
有。一般三天。三天之後,如果還想住,得來續單。
看來,寺院裏的管理還是挺正規的。那常住是什麼意思?
是可以長期在寺院裏掛單。
沒有永久居留權?
嗬嗬,佛教的三法印之一,就是“諸行無常”。諸行無常,就是沒有什麼事物是永久的。掛單也好,居留也好,其他的事情也好,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我們這群到娑婆世界來的掛單客,哪有永久居留權?我們不過是過客,因此不必謀求長期居留,把這旅舍當家。
那哪裏才是家呢?
這個問題問得對,也問得好。在無常之中,唯有心安,才會處處是家鄉。
如何心安呢?
……嗬嗬,別問了,有這麼多的問題,心怎麼會安?心要安,就要把問題放下,放到腳邊,放到腦後,把眼前這時光把握好了,過開心,過出滋味,不起煩惱,心就會安。
明白了。
明白了就好。忙你的吧。
哎,還想請你回答一下,像你剛才說的,把眼前這一刻過好,是不是禪師所說的“活在當下”?
?!嗬嗬。
前幾年,北京地方規定,外地人在北京居住生活,要辦暫住證。辦了暫住證,每年還要年審,如果不年審,就要作廢。很有意思,這項“暫住證政策”,讓那些靠吃政府救濟的北京人在看創業、納稅、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外省人時,竟然也趾高氣揚起來了。
其實,那些所謂的北京人,大多數的戶籍在周口店;而那些以擁有北京戶籍為驕傲的北京外省人,隻不過他們或者他們的父輩、祖輩,比我們早幾年、早幾十年、早幾百年來北京落戶而已。
我一直認為,當初想出這個管理辦法的,肯定是一位哲學家。原因是,他通過製定《外來人口管理條例》,來讓“外省人”(這個詞對於20世紀20年代的巴黎是多麼美好)更深地進行“人生不過是暫住”的哲學思考。
這個辦法真好。對於我們這些外省人來說,比那些所謂的北京人、北京外省人多了一次體味人生的機會。想一想,誰不是暫住在地球上?
製定條例的人也許沒有想到,他和我們這些外省人一樣,都不過暫住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