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2 / 3)

法師們教示我們,僧褂、僧褲是常服,海青、袈裟是法服。為尊重法故,法服的疊放是有講究的,更不能穿著法服進廁所。穿著海青與披搭袈裟有著截然的不同。日常生活中必備的香袋,也不能隨意拎在手上。打綁腿前,褲角要如何折都有著明確的規定。

佛門威儀,盡在細節。

穿著海青,搭披袈裟,依法折疊,我無師自通。

見勝勇正為難,便示範他應該如何做。

他感覺奇怪,問:你以前穿過嗎?

沒有。

又問:怎麼這麼快就學會了?

如果不是出家人,像袈裟等法服是不能穿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學就會。隨口吟出:今日既知心是佛,安知前世我非僧?

眾生皆有佛性。世間人,哪一個與佛無緣呢?塵世的愛欲執著,把我們的心蒙蔽得太深。或許這個偶然的機緣,又把某些沉睡的記憶喚醒了。

勝勇點點頭,又問,按佛家的因果來講,我們今天短期出家,是因是果?

既因又果。遠世種因,今日有果。今日種因,未來有果。

勝勇說,佛陀太偉大了。但是我還是有許多疑問。

疑為信門。

------------

《一日沙門》 威儀

------------

法師們在我們搭衣後,教示排班了。悅眾師手執引磬,引領我們禮佛三拜。之後,從湖北黃梅四祖寺趕過來的明基法師為我們講解出家為僧的種種威儀。

佛門威儀,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僧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住坐臥。

明基法師底氣十足,聲震屋瓦。他講話時,不用擴音器。

佛陀時代,舍利弗見到馬勝比丘進止有方,威儀端正,生歡喜心。得知馬勝比丘的威儀是師從佛陀所學,舍利弗迅即趕到佛陀座前,請求師從佛陀。

由此可見,具足威儀,對於佛教、對於僧人的重要性。威儀規範了僧人日常生活的行立坐臥、言談舉止,幫助僧人調攝身心。具足威儀能夠產生巨大的感召力,是無聲地宣講佛法,行無言的教化。

比如,行。走路時,應目視前方七尺,不可左顧右盼,不可低頭仰視。穿著海青行進時,應該雙手結印當胸。穿著長衫行進時,應該雙手下垂,自然擺動。行進間,雙手不可置放腰後;不可跑步,若要趕路,可放大步伐,但不可奔跑。走出房門,須穿戴整齊,不可把僧鞋當拖鞋穿。進出大殿,要先邁靠近殿門的那隻腳。

比如,住。站立時,抬頭挺胸,姿勢端正,雙腳前八後二,不可倚牆靠壁,不可雙手叉腰。與大德同在時,不可站在大德的上首、高處、對麵,或與大德並排而站。

比如,坐。坐下時,要平肩、收腹、雙眼平視、手放雙膝。與大德同坐,應坐半座,不可坐滿,不可蹺腿,並依大德指示的位置坐下,若招呼你與其平坐,應該禮貌遵行,不可違意。

比如,臥。睡眠時,要右脅而臥(吉祥臥),不可四仰八叉。

明基法師說,教示威儀,是要大家時時刻刻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是幹什麼的。比如,眼睛視人時,注視對方的鼻子;走在路上,要照顧腳下,視眼前三尺的地麵,不能東張西望、左顧右盼。

出家為僧,非求安適,非求溫飽,非求名利,隻為了脫生老病死,斷除煩惱,續佛慧命,度眾生出三界,轉冤親債主為菩提眷屬。

平日裏,大家的眼神、舉止、思維、言語,都太放逸了。雖然大家隻是出家一日一夜,這一日一夜之間,也要努力地學會收攝身心,一切往解脫道上會。

聽法師講解威儀時,我挺直腰板,雙手在胸`前結印,感覺腿麻、臂痛、頸痛,種種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