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歸塵,土歸土!”因宗教而興建的巴米揚巨佛,最終也因宗教的理由而化為灰燼。頂禮巴米揚最後的佛陀!為了這片淒涼的聖地,更為了無語的文明。
Aknowledgeabletourist
地理位置:巴米揚是阿富汗巴米揚省首府和著名的佛教聖地,位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西北150公裏左右的巴米揚河穀,海拔2590米。
麵積:14175平方公裏。:-)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人口:約8700人。
氣候:大陸性的氣候,幹燥少雨,年溫差和日溫差均較大,季節明顯,冬季嚴寒,夏季酷熱。
Takemytips:Information
巴米揚石窟:全長1300多米,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個,比我國新疆拜城的克孜爾石窟和甘肅敦煌的莫高窟都要大得多。巴米揚石窟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別開鑿在東段和西段的兩尊高大的立佛像,俗稱“東大佛”和“西大佛”,兩尊大佛相距400米,東大佛高37米,身披藍色袈裟,西大佛高55米,著紅色袈裟,佛像臉部和雙手均塗有金色。兩尊佛像的兩側均有暗洞,洞高數十米,可拾級而上,直達佛頂,其上平台處可站立百餘人。巴米揚大佛大約雕造於公元4—5世紀間,經曆風風雨雨,戰火滄桑,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200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巴米揚大佛所在地巴米揚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最值得一看的廢墟
---------------
TheRuinsofSightworthy
——巴姆泥城Bam
每個伊朗人都應該在一生中前往巴姆一次。
——伊朗前總統拉夫桑賈尼
2003年12月26日淩晨,轟然一悶聲,伊朗東南部,曾經喧鬧的巴姆市在大地震中夷為廢墟。至少3萬人為這座城市殉葬,與他們一起從地平線上永遠消逝的,還有距市區5公裏的巴姆古城——一片魔幻的沙丘城堡,沙漠中令人迷醉的綠洲,觸手可及的海市蜃樓。
當馬可·波羅的商隊在伊朗境內的沙漠裏跋涉的時候,他感歎:那真是一段“疲勞而荒寂之道途”,整整三天,“不見民居,盡是沙漠幹旱,亦無野獸痕跡,蓋其不能在其中求食也。”那裏僅有一條鹹水河,水色發綠,味奇苦,據說無論人畜,飲一滴必狂瀉十次,甚至丟掉性命。
而事實上,公元前250年左右,這片不毛之地的附近,已建有一座城堡,隨後的日子裏,牧民和商人不斷向這裏聚集,於是有了房屋和城鎮、集市與王宮,有了巴姆古城。這裏出產號稱“世界上最甜的椰棗”,與絲綢之路相距不遠的香料之路也恰好從這裏穿過。
城裏所有弧形、拱形、方形、圓形的城牆、堡壘和廣場,甚至浴室都是用泥土築成的,原本是最容易坍塌為齏粉的建築材料,卻讓這座龐大的沙漠之城在悠悠歲月裏佇立了20幾個世紀。
或者,這片世界最龐大土結構建築群的誕生與存留,得益於工匠們的獨特配方,他們運用泥磚、黏土、麥秸和抗震性較好的棕櫚樹幹作為建築材料,而王宮貴族的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