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興,章炳麟實為革命先覺;又能識別古書真偽,不如桐城派學者以空文號天下。於是章氏之學興,林紓之說熸。紓、其昶、永概鹹去大學;而章氏之徒代之。
飯碗都讓人奪去了,這口鳥氣如何咽得下去。京師大學堂一度是桐城派的天下,這一派的著名人物吳汝綸當過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胳膊肘總是往內拐,有權自然要用,在他的把持下,桐城的私貨都塞到了當時的最高學府。可是不過幾年工夫,大清朝終於到盡頭,吳汝綸也死了,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規矩隨之改變,桐城的威風不再,很快成了落水狗,成了“桐城妖孽”。林紓在《與姚永概書》中,大發牢騷,結尾處寫道:
非斤斤於此輩爭短長;正以骨鯁在喉,不探取而出之,坐臥皆弗爽也。
林紓視章氏之徒的學問,隻是“震眩流俗之耳目”,自信“可計日而見其敗”。
對於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人來說,林紓的引人注目,不是用桐城筆法翻譯外國小說,而是由他引發的一場白話文言的論戰。這是個老掉牙的議題,實際上,開始時隻是地道的門戶之見,因為章太炎本人並不讚成白話文,他的大弟子黃侃一直旗幟鮮明地反對新文學運動,章太炎和黃侃推崇魏晉文章,提倡音韻訓詁之學,和桐城派古文針鋒相對,形同水火。林紓看不順眼,又不甘心自己的失勢,於是病急亂投醫,便和武人徐樹錚搞到一路去了,本來是個鬧劇,軍閥要文人裝點門麵,文人靠軍閥造些聲勢,但是他這麼做,給在北大已站住腳跟的章氏之徒抓住了反擊機會。
眾所周知,章氏之徒為了白話古文,自己就鬧得不可開交。林紓看不上章太炎,章太炎看不上林紓,雙方懶得交手,沒什麼戲可看。對於剛鬧起來的新文化運動,林紓並不放在眼裏,他寫了一篇小說《荊生》,憑空塑造了一個“偉丈夫”,突然破壁而出,把提倡新文化運動的幾員驍將,狠狠地收拾了一通。這本是文人的小把戲,是精神勝利法,然而章氏之徒中提倡白話文的幾位,故意做出很著急的樣子,說師兄黃侃反對白話文,不過是嘴上說說而已,林紓卻是要玩真格的,想借助槍杆子,鎮壓白話文運動。“偉丈夫”是誰不言而喻,此時正是徐樹錚最得意之際,炙手可熱,林紓顯然希望他大開殺戒,該出手時就出手,一舉消滅文壇上的亂黨。
文人相爭,難免言重,依照林紓的頑固脾氣,他未必不這麼想,可是想永遠當不了真,章氏之徒未必是真的怕,審時度勢,稍有些腦子的人,就知道徐樹錚即使有這個心,也沒這個能耐。自從有了租界,文人不僅有了胡說八道的機會,還有了信口罵人的自由,民國建立,製度上的共和,文人在言論上更開放。文人敢在報紙上罵軍閥,並不是因為膽大,而是因為允許。這一次,書呆子兮兮的林紓真看走眼,徐樹錚在軍閥紛爭中,很快失意,失意的軍人比文人還不如,徐樹錚後來被拘留,未經審判就給斃了,死得不明不白。
民國興,章炳麟實為革命先覺;又能識別古書真偽,不如桐城派學者以空文號天下。於是章氏之學興,林紓之說熸。紓、其昶、永概鹹去大學;而章氏之徒代之。
飯碗都讓人奪去了,這口鳥氣如何咽得下去。京師大學堂一度是桐城派的天下,這一派的著名人物吳汝綸當過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胳膊肘總是往內拐,有權自然要用,在他的把持下,桐城的私貨都塞到了當時的最高學府。可是不過幾年工夫,大清朝終於到盡頭,吳汝綸也死了,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規矩隨之改變,桐城的威風不再,很快成了落水狗,成了“桐城妖孽”。林紓在《與姚永概書》中,大發牢騷,結尾處寫道:
非斤斤於此輩爭短長;正以骨鯁在喉,不探取而出之,坐臥皆弗爽也。
林紓視章氏之徒的學問,隻是“震眩流俗之耳目”,自信“可計日而見其敗”。
對於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人來說,林紓的引人注目,不是用桐城筆法翻譯外國小說,而是由他引發的一場白話文言的論戰。這是個老掉牙的議題,實際上,開始時隻是地道的門戶之見,因為章太炎本人並不讚成白話文,他的大弟子黃侃一直旗幟鮮明地反對新文學運動,章太炎和黃侃推崇魏晉文章,提倡音韻訓詁之學,和桐城派古文針鋒相對,形同水火。林紓看不順眼,又不甘心自己的失勢,於是病急亂投醫,便和武人徐樹錚搞到一路去了,本來是個鬧劇,軍閥要文人裝點門麵,文人靠軍閥造些聲勢,但是他這麼做,給在北大已站住腳跟的章氏之徒抓住了反擊機會。
眾所周知,章氏之徒為了白話古文,自己就鬧得不可開交。林紓看不上章太炎,章太炎看不上林紓,雙方懶得交手,沒什麼戲可看。對於剛鬧起來的新文化運動,林紓並不放在眼裏,他寫了一篇小說《荊生》,憑空塑造了一個“偉丈夫”,突然破壁而出,把提倡新文化運動的幾員驍將,狠狠地收拾了一通。這本是文人的小把戲,是精神勝利法,然而章氏之徒中提倡白話文的幾位,故意做出很著急的樣子,說師兄黃侃反對白話文,不過是嘴上說說而已,林紓卻是要玩真格的,想借助槍杆子,鎮壓白話文運動。“偉丈夫”是誰不言而喻,此時正是徐樹錚最得意之際,炙手可熱,林紓顯然希望他大開殺戒,該出手時就出手,一舉消滅文壇上的亂黨。
文人相爭,難免言重,依照林紓的頑固脾氣,他未必不這麼想,可是想永遠當不了真,章氏之徒未必是真的怕,審時度勢,稍有些腦子的人,就知道徐樹錚即使有這個心,也沒這個能耐。自從有了租界,文人不僅有了胡說八道的機會,還有了信口罵人的自由,民國建立,製度上的共和,文人在言論上更開放。文人敢在報紙上罵軍閥,並不是因為膽大,而是因為允許。這一次,書呆子兮兮的林紓真看走眼,徐樹錚在軍閥紛爭中,很快失意,失意的軍人比文人還不如,徐樹錚後來被拘留,未經審判就給斃了,死得不明不白。
3
林紓想用槍杆子來解決問題,是開了一個壞頭,因為文人相爭,君子動口不動手,借助外力和強權來幫助,為自己壯膽助威,就算是勝,也勝之不武。文人應該是刀子口,菩薩心,不應該動輒產生殺機。徐樹錚的下場,反過來給林紓的對手一種大獲全勝的感覺,從此,文學史上提到林紓,常把他當作一個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