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向四川移民,開始時要強迫,到後來,因為有一個好的前景作為誘惑,強迫變成了自覺,漸漸地,移民成為一種潮流,洶湧澎湃,在差不多一個世紀中,荒蕪的四川人口劇增,逐步上升為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地區。情況真是說變就變,人和老虎較量,很快還是人占了上風。在康熙初年,四川境內“人煙俱絕”,到康熙四十年已是“湖南衡、永、寶三府百姓,數年來攜男挈女,日不下數百口,紛紛盡赴四川墾荒”。雍正五年,“湖廣、廣東、江西等省之民,因本地歉收米貴,相率而遷移四川者,不下數萬人”。統計資料顯示,在乾隆八年到十三年之間,自湖廣“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萬三千餘戶”。這是一個駭人聽聞的數字,那時候的一戶不是現在的三口之家,上有老下有小,拖兒帶女,一戶中有十幾個人是常事。
四川很快就繁榮起來,容易被忽視的是人滿為患。人多並不是在今天才是壞事,清道光年間的《新都縣誌》就已經這麼說:“昔之蜀,土滿為患,今之蜀,人滿為患。”計劃生育是現代名詞,農民思想的根本就是地多一些,兒子多一些,問題在於這二者尖銳對立,土地開發總是有限的,而兒子沒完沒了,以幾何倍數迅速放大。時至今日,四川是中國人口輸出大省,在深圳,在海南,在拉薩,在任何一個需要開發的地區,都可以見到浩浩蕩蕩的川軍。熟悉中國移民史的人都知道,早在“湖廣填四川”之前,就有一個轟轟烈烈的“江西填湖廣”運動,原因十分相似,不過是發生在宋元之後,由於戰亂,“湖湘之間,千裏為墟,驛馳十餘日,荊棘沒人,漫不見行跡”,到元明之季,湖廣地區的人口損失更大,因此明朝政府不得不下令,采取和後來清政府同樣的強製移民措施。
顧頡剛考證出川人的“解手”一詞,源於清初的“湖廣填四川”,而湖北人上廁所也說解手,因此還可以往前推移,很可能在江西填湖廣時就已經有了“解手”這一說法。
2
中國的知識分子習慣通過書本了解曆史,喜歡紙上談兵。徐霞客算是不多的身體力行者之一,他的遊記成為了解中國地理的重要教材。明崇禎十三年,徐霞客自麗江“西出石門金沙”,取道東照,寫了一篇很有名的《溯江紀源》,指出應該以金沙江為正源,岷江不過是其支流。這一觀點曾為許多專家學者所引用,並認為“發現長江正源”是徐霞客的重要貢獻。譬如丁文江就說“知金沙江為正源,自先生始,亦即先生地理上最重要之發見也”。曆史地理專家譚其驤不同意這種觀點,他根據《漢書·地理誌》和《水經注》上的記載,得出早在兩漢六朝時已經知道金沙江出於麗江徼外,而且知道它的上遊更在漢源以西的巴安一帶。換句話說,徐霞客知道的事情,前人早就知道了,而大家弄不明白的根本原因,恰如徐霞客自己所說:“河源屢經尋討,故始得其遠,江源從無問津,故僅宗其近。”黃河流域在中國的政治上占著主要地位,古人對黃河的關心,遠遠超過對長江的關心。由於《禹貢》多少年來都被讀書人奉為經典,“岷山導江”也就被誤為岷江就是長江的正源。徐霞客的意義在於以自己的親身經曆,推翻了一千多年來陳陳相因的舊說,因此他的偉大貢獻,並不是什麼重要的地理發現,而是顯示了向經典和權威挑戰的勇氣。
明末清初的向四川移民,開始時要強迫,到後來,因為有一個好的前景作為誘惑,強迫變成了自覺,漸漸地,移民成為一種潮流,洶湧澎湃,在差不多一個世紀中,荒蕪的四川人口劇增,逐步上升為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地區。情況真是說變就變,人和老虎較量,很快還是人占了上風。在康熙初年,四川境內“人煙俱絕”,到康熙四十年已是“湖南衡、永、寶三府百姓,數年來攜男挈女,日不下數百口,紛紛盡赴四川墾荒”。雍正五年,“湖廣、廣東、江西等省之民,因本地歉收米貴,相率而遷移四川者,不下數萬人”。統計資料顯示,在乾隆八年到十三年之間,自湖廣“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萬三千餘戶”。這是一個駭人聽聞的數字,那時候的一戶不是現在的三口之家,上有老下有小,拖兒帶女,一戶中有十幾個人是常事。
四川很快就繁榮起來,容易被忽視的是人滿為患。人多並不是在今天才是壞事,清道光年間的《新都縣誌》就已經這麼說:“昔之蜀,土滿為患,今之蜀,人滿為患。”計劃生育是現代名詞,農民思想的根本就是地多一些,兒子多一些,問題在於這二者尖銳對立,土地開發總是有限的,而兒子沒完沒了,以幾何倍數迅速放大。時至今日,四川是中國人口輸出大省,在深圳,在海南,在拉薩,在任何一個需要開發的地區,都可以見到浩浩蕩蕩的川軍。熟悉中國移民史的人都知道,早在“湖廣填四川”之前,就有一個轟轟烈烈的“江西填湖廣”運動,原因十分相似,不過是發生在宋元之後,由於戰亂,“湖湘之間,千裏為墟,驛馳十餘日,荊棘沒人,漫不見行跡”,到元明之季,湖廣地區的人口損失更大,因此明朝政府不得不下令,采取和後來清政府同樣的強製移民措施。
顧頡剛考證出川人的“解手”一詞,源於清初的“湖廣填四川”,而湖北人上廁所也說解手,因此還可以往前推移,很可能在江西填湖廣時就已經有了“解手”這一說法。
2
中國的知識分子習慣通過書本了解曆史,喜歡紙上談兵。徐霞客算是不多的身體力行者之一,他的遊記成為了解中國地理的重要教材。明崇禎十三年,徐霞客自麗江“西出石門金沙”,取道東照,寫了一篇很有名的《溯江紀源》,指出應該以金沙江為正源,岷江不過是其支流。這一觀點曾為許多專家學者所引用,並認為“發現長江正源”是徐霞客的重要貢獻。譬如丁文江就說“知金沙江為正源,自先生始,亦即先生地理上最重要之發見也”。曆史地理專家譚其驤不同意這種觀點,他根據《漢書·地理誌》和《水經注》上的記載,得出早在兩漢六朝時已經知道金沙江出於麗江徼外,而且知道它的上遊更在漢源以西的巴安一帶。換句話說,徐霞客知道的事情,前人早就知道了,而大家弄不明白的根本原因,恰如徐霞客自己所說:“河源屢經尋討,故始得其遠,江源從無問津,故僅宗其近。”黃河流域在中國的政治上占著主要地位,古人對黃河的關心,遠遠超過對長江的關心。由於《禹貢》多少年來都被讀書人奉為經典,“岷山導江”也就被誤為岷江就是長江的正源。徐霞客的意義在於以自己的親身經曆,推翻了一千多年來陳陳相因的舊說,因此他的偉大貢獻,並不是什麼重要的地理發現,而是顯示了向經典和權威挑戰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