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萬事翻覆如浮雲(1 / 3)

父親在世時,常說林伯伯的小說有些怪。怪,是對流行的反動。他不是寫時文的高手,和眾多製造時髦文章的寫手混雜在一起,在林伯伯看來也許很無趣。道不同不相為謀。林伯伯寫毛筆字,寫的是篆書。他似乎從來就沒有真正地大紅大紫過。我剛開始寫小說的時候,就聽林伯伯說過,他和汪曾祺先生的小說,都不適宜發頭條。現在已有所改變,他和汪的小說屢屢上了頭條,說明時文已經不太吃香,也說明隻要耐著性子寫,小水長流,則能穿石。出水再看兩腿泥,文章小道,能由著自己的性情寫下去,總能在曆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十多年前,高中畢業無事可幹,我在北京待了將近一年,那段時間裏,常常陪祖父去看他的老朋友,都是碩果僅存名震一時的人物。後來又有幸認識了父親一輩的作家,經過1957年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的雙重洗禮,這些人像出土文物一樣馳騁文壇,笑傲江湖,成為當代文學的中堅。前輩的言傳身教,讓我得益匪淺。林伯伯曾戲言,說我父親生長在“談笑皆鴻儒”的環境裏,我作為他的兒子,自然也跟著沾光。對於自己親眼見過的前輩作家,有許多話可以侃,有許多掌故可以賣,然而林伯伯卻是我開始寫的第一位。

2

以上文字寫於1996年的12月,當時何鎮邦先生在山東《時代文藝》上主持一個專欄,點名要我寫一點關於林斤瀾的文字。我一揮而就,並揚言這樣的文章可以繼續寫下去,結果以後除了一篇《郴江幸自繞郴山》寫了汪曾祺和高曉聲,從此就沒有下文。陸文夫過世的時候,很多報刊約寫文章,我在追思會上也表示要寫一篇,轉眼又是好幾年過去,文字卻一個也沒有,真有些說不過去。

大約是70年代末,我正在大學讀書,動不動逃學在家。有一天,父親領了一大幫人來,其中早已熟悉的有高曉聲和陸文夫,不熟悉的是北京的幾位,有劉紹棠,有鄧友梅,有劉真,印象中還有林斤瀾。所以要說印象中,是事情過了三十年,重寫這段往事,我變得信心不足,記憶開始出現問題。或許隻是印象中覺得應該有,本來還有一個人要一起過來,這就是劉賓雁,他臨時被拉去做講座了。

多少年來,一直都覺得那天林斤瀾在場,當我認認真真地要開始寫這一段回憶文字時,突然變得謹慎起來。本來這事很簡單,隻要問問身邊的人就行,可是過眼煙雲,父親離世已十七年,高曉聲和陸文夫不在了,劉紹棠不在了,當事人林斤瀾也走了,劉賓雁也走了,劉真去了澳大利亞,國內知道這事的隻剩下鄧友梅。當然,林斤瀾在不在場並不重要,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年頭的右派常有這樣那樣的聚會,而林卻是混跡其中唯一不是右派的人。

父親在世時,常說林伯伯的小說有些怪。怪,是對流行的反動。他不是寫時文的高手,和眾多製造時髦文章的寫手混雜在一起,在林伯伯看來也許很無趣。道不同不相為謀。林伯伯寫毛筆字,寫的是篆書。他似乎從來就沒有真正地大紅大紫過。我剛開始寫小說的時候,就聽林伯伯說過,他和汪曾祺先生的小說,都不適宜發頭條。現在已有所改變,他和汪的小說屢屢上了頭條,說明時文已經不太吃香,也說明隻要耐著性子寫,小水長流,則能穿石。出水再看兩腿泥,文章小道,能由著自己的性情寫下去,總能在曆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十多年前,高中畢業無事可幹,我在北京待了將近一年,那段時間裏,常常陪祖父去看他的老朋友,都是碩果僅存名震一時的人物。後來又有幸認識了父親一輩的作家,經過1957年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的雙重洗禮,這些人像出土文物一樣馳騁文壇,笑傲江湖,成為當代文學的中堅。前輩的言傳身教,讓我得益匪淺。林伯伯曾戲言,說我父親生長在“談笑皆鴻儒”的環境裏,我作為他的兒子,自然也跟著沾光。對於自己親眼見過的前輩作家,有許多話可以侃,有許多掌故可以賣,然而林伯伯卻是我開始寫的第一位。

2

以上文字寫於1996年的12月,當時何鎮邦先生在山東《時代文藝》上主持一個專欄,點名要我寫一點關於林斤瀾的文字。我一揮而就,並揚言這樣的文章可以繼續寫下去,結果以後除了一篇《郴江幸自繞郴山》寫了汪曾祺和高曉聲,從此就沒有下文。陸文夫過世的時候,很多報刊約寫文章,我在追思會上也表示要寫一篇,轉眼又是好幾年過去,文字卻一個也沒有,真有些說不過去。

大約是70年代末,我正在大學讀書,動不動逃學在家。有一天,父親領了一大幫人來,其中早已熟悉的有高曉聲和陸文夫,不熟悉的是北京的幾位,有劉紹棠,有鄧友梅,有劉真,印象中還有林斤瀾。所以要說印象中,是事情過了三十年,重寫這段往事,我變得信心不足,記憶開始出現問題。或許隻是印象中覺得應該有,本來還有一個人要一起過來,這就是劉賓雁,他臨時被拉去做講座了。

多少年來,一直都覺得那天林斤瀾在場,當我認認真真地要開始寫這一段回憶文字時,突然變得謹慎起來。本來這事很簡單,隻要問問身邊的人就行,可是過眼煙雲,父親離世已十七年,高曉聲和陸文夫不在了,劉紹棠不在了,當事人林斤瀾也走了,劉賓雁也走了,劉真去了澳大利亞,國內知道這事的隻剩下鄧友梅。當然,林斤瀾在不在場並不重要,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年頭的右派常有這樣那樣的聚會,而林卻是混跡其中唯一不是右派的人。

林斤瀾沒當上右派幾乎是件笑話,能夠漏網實屬幸運,他和右派們根本就是一丘之貉,也沒少犯過錯誤,也沒少受過迫害。一為文人,便無足觀,想想1949年以後,改革開放之前,作家哪有什麼好日子可過。林斤瀾從來不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把他和右派們放在一起說,沒有一點問題,有時候他甚至比右派還右。上世紀90年代初,我去北京開會,好像是青創會之類,反正很多人都去了,一時間很熱鬧很喧囂,我打電話問候林斤瀾,他很難得地用長輩口吻關照,說多事之秋,做人必須有節操,要愛惜自己的羽毛,做人不一定要狂,但是應該狷的時候,還是得狷,不該說的話千萬不要亂說。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我明白他說的那個意思,讓他盡管放心,我本來就不喜歡在公眾場合表態,更何況是說違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