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郴江幸自繞郴山(1 / 3)

第一次見到高曉聲,是考上大學那年,他突然出現在我家。高曉聲和父親是老朋友,與方之、陸文夫都是難兄難弟,1957年因為“探求者”被打成右派,一晃二十年沒見過麵。鄉音未改,鬢毛已衰,土得讓人沒法形容,農民什麼樣子,他就是什麼樣子,而且是70年代的農民形象。那時候右派還沒有平反,已粉碎了“四人幫”,剛開完三中全會,右派們一個個蠢蠢欲動,開始翹起狐狸尾巴。這是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高曉聲形跡可疑轉悠一圈,人便沒有蹤影,很快又出現,已拿著兩篇手稿,是《李順大造屋》和《漏鬥戶主》。

高曉聲開始給人的印象並不心高氣傲,他很虛心,虛心請老朋友指教,也請小輩提意見。我們當時正在忙一本民間刊物《人間》,對他的小說沒太大興趣。最叫好的是父親,讀了十分激動,津津樂道,說自己去《雨花》當副主編,手頭有《李順大造屋》和方之的《南豐二苗》,就跟揣了兩顆手榴彈上戰場一樣。《李順大造屋》打響了,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這是後話。我記得陸文夫看手稿,說小說很好,不過有些囉唆。話是在吃飯桌上說的,大家手裏還端著酒杯,高曉聲追著問什麼地方囉唆了,陸文夫也不客氣,讓我拿筆拿稿子來,就在手稿中間刪了一段,高曉聲當時臉上有些掛不住。我印象中,文章發表時,那一段確實是刪了。

80年代初期的文學熱,和現在不一樣,不談發行量,不談錢。印象中,一些很糟糕的小說,大家都在談論,滿世界都是“傷痕”,都是“問題”,作家一個個像訴苦申冤的棄婦。主題大同小異,不是公子落難,就是才子見棄,幸好有“幫夫”的紅顏知己出來相助,以身相許,然後選個悲劇結局悄然引退。公式化概念化的痕跡隨處可見,文學成了發泄個人情感的公器,而且還是終南捷徑,一篇小說隻要得全國獎,戶口問題、工作問題包括愛情問題,立馬都能解決。當時有個特殊現象,無名作家的作品一旦被《小說月報》轉載,就會轟動。我認識一位老翻譯家,五十歲出頭,譯過許多世界名著,國外邀請他講學,介紹中國當代文學。偏偏他對當代創作一點不了解,那年頭出國不容易,可憐他搞了一輩子外國文學,還沒有邁出過國門一步,便隨手揣一摞《小說月報》匆匆上飛機。這些《小說月報》還是我堂哥三午送的,並不全,逮著一本算一本。

高曉聲顯然也是沾了文學熱的光,他回憶成功經驗,認為自己抓住了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對於農民來說,重要的隻有兩件事,一是有地方住,一是能吃飽,所以他最初的兩篇小說,《李順大造屋》是蓋房子,《漏鬥戶主》是講一個人永遠也吃不飽。一段時間內,高曉聲很樂意成為農民的代言人,記得他不止一次感慨,說我們家那台二十英寸的日立彩電,相當於農民蓋三間房子。父親並不知道農村蓋房子究竟要多少錢,不過當時一台彩電的價格,差不多是一個普通工人的十年工資,因此也有些惶恐,懷疑自己過日子是否太奢侈。高曉聲經常來蹭飯,高談闊論,我們家保姆總在背後抱怨,嫌他不幹淨,嫌他把煙灰彈得到處都是。一來就要喝酒,一喝酒就要添菜,我常常提著飯夾去館子炒菜,去小店買煙買酒。高曉聲很快紅了,紅得發紫,紅得保姆也不相信,一個如此灰頭土臉的人,怎麼突然成了人物。

第一次見到高曉聲,是考上大學那年,他突然出現在我家。高曉聲和父親是老朋友,與方之、陸文夫都是難兄難弟,1957年因為“探求者”被打成右派,一晃二十年沒見過麵。鄉音未改,鬢毛已衰,土得讓人沒法形容,農民什麼樣子,他就是什麼樣子,而且是70年代的農民形象。那時候右派還沒有平反,已粉碎了“四人幫”,剛開完三中全會,右派們一個個蠢蠢欲動,開始翹起狐狸尾巴。這是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高曉聲形跡可疑轉悠一圈,人便沒有蹤影,很快又出現,已拿著兩篇手稿,是《李順大造屋》和《漏鬥戶主》。

高曉聲開始給人的印象並不心高氣傲,他很虛心,虛心請老朋友指教,也請小輩提意見。我們當時正在忙一本民間刊物《人間》,對他的小說沒太大興趣。最叫好的是父親,讀了十分激動,津津樂道,說自己去《雨花》當副主編,手頭有《李順大造屋》和方之的《南豐二苗》,就跟揣了兩顆手榴彈上戰場一樣。《李順大造屋》打響了,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這是後話。我記得陸文夫看手稿,說小說很好,不過有些囉唆。話是在吃飯桌上說的,大家手裏還端著酒杯,高曉聲追著問什麼地方囉唆了,陸文夫也不客氣,讓我拿筆拿稿子來,就在手稿中間刪了一段,高曉聲當時臉上有些掛不住。我印象中,文章發表時,那一段確實是刪了。

80年代初期的文學熱,和現在不一樣,不談發行量,不談錢。印象中,一些很糟糕的小說,大家都在談論,滿世界都是“傷痕”,都是“問題”,作家一個個像訴苦申冤的棄婦。主題大同小異,不是公子落難,就是才子見棄,幸好有“幫夫”的紅顏知己出來相助,以身相許,然後選個悲劇結局悄然引退。公式化概念化的痕跡隨處可見,文學成了發泄個人情感的公器,而且還是終南捷徑,一篇小說隻要得全國獎,戶口問題、工作問題包括愛情問題,立馬都能解決。當時有個特殊現象,無名作家的作品一旦被《小說月報》轉載,就會轟動。我認識一位老翻譯家,五十歲出頭,譯過許多世界名著,國外邀請他講學,介紹中國當代文學。偏偏他對當代創作一點不了解,那年頭出國不容易,可憐他搞了一輩子外國文學,還沒有邁出過國門一步,便隨手揣一摞《小說月報》匆匆上飛機。這些《小說月報》還是我堂哥三午送的,並不全,逮著一本算一本。

高曉聲顯然也是沾了文學熱的光,他回憶成功經驗,認為自己抓住了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對於農民來說,重要的隻有兩件事,一是有地方住,一是能吃飽,所以他最初的兩篇小說,《李順大造屋》是蓋房子,《漏鬥戶主》是講一個人永遠也吃不飽。一段時間內,高曉聲很樂意成為農民的代言人,記得他不止一次感慨,說我們家那台二十英寸的日立彩電,相當於農民蓋三間房子。父親並不知道農村蓋房子究竟要多少錢,不過當時一台彩電的價格,差不多是一個普通工人的十年工資,因此也有些惶恐,懷疑自己過日子是否太奢侈。高曉聲經常來蹭飯,高談闊論,我們家保姆總在背後抱怨,嫌他不幹淨,嫌他把煙灰彈得到處都是。一來就要喝酒,一喝酒就要添菜,我常常提著飯夾去館子炒菜,去小店買煙買酒。高曉聲很快紅了,紅得發紫,紅得保姆也不相信,一個如此灰頭土臉的人,怎麼突然成了人物。

高曉聲提起農民的生存狀態就有些生氣,覺得國家對不起農民。他自己做報告的時候,農民的苦難是重要話題。也許是從近處觀察的緣故,我在一開始就注意到,高曉聲反複提到農民的時候,並不願意別人把他當作農民。他可能會自稱農民作家,但是,我可以肯定,他並不真心喜歡別人稱他為農民作家。農民代言人自有代言人的拖累,有一次,在常州的一家賓館,晚上突然冒出來一個青年,愣頭愣腦地非要和高曉聲談文學。高曉聲剛喝過酒,滿臉通紅,頭腦卻還清醒,說你不要逼我好不好,我今天有朋友在,是大老遠從外地來的,有什麼話以後再說行不行。那青年頓時生氣了,說你看不起我們農民,你還口口聲聲說自己是農民,你現在根本不是農民了。高曉聲像哄小孩一樣哄他,甚至上前摟他,想安慰他,但是那年輕人很憤怒,甩手而去。高曉聲為此感到很失落,他對在一旁感到吃驚的我歎了口惡氣,說了一句很不好聽的話。我知道對有些人,高曉聲一直保持著克製態度,他不想傷害他們,但是心裏明白,在廣大的農村,很有這樣一些人,把文學當作改變境遇的跳板,他們以高的成功為樣板,為追求目標,談到文學,不是熱愛,而是要利用。我知道高曉聲內心深處,根本就不喜歡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