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恐懼心理,進行自我消除
恐懼這種情緒是怎樣形成的?該怎樣消除它?你知不知有一種心理疾病叫恐懼症?恐懼症是以對某一特殊物體、活動或情境產生持續的和不合理的恐懼為特征的神經症性障礙,常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患者常不得不回避某些害怕的對象或情境。它是一類違背病人意誌的恐怖情緒,病人對常人習以為常的某一普通物品、環境或活動產生一種緊張恐懼的心情,自己明知這種恐懼不正常並且無必要,但不能自製,無法擺脫。通常將其歸納為三大類:
第一,場所恐懼症,又稱廣場恐懼症、曠野恐懼症、聚會恐懼症等。是恐懼症中最常見的一種,約占60。多起病於25歲左右,35歲左右為另一發病高峰年齡,女性多於男性。
第二,社交恐懼症。多在17~30歲期間發病,常無明顯誘因突然起病。主要特點是害怕被人注視,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臉紅、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因而不願社交,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麵。
第三,單一恐懼症。指患者對某一具體的物件、動物等有一種不合理的恐懼。
恐懼症的病因不是單一性的。一般認為有生物學上的因素,即遺傳性的性格脆弱,天生緊張而顯神經質,這類人最易產生恐懼感。另一因素是無能力解決自身承受的精神壓力。
上述兩種因素互相衝擊,當某一階段精神壓力過大時,就可能誘發恐懼症的發生。恐懼症患者大多發生在要求必須有自控能力的管理工作階層,較少見於簡單勞動者。此外,恐懼症患者中也多有酗酒及吸毒的,因為他們往往期望從酒精及毒品中尋找解脫。
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名叫華生(Watson),他認為恐懼可以通過學習而產生,同樣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消除。有一位名叫彼得的小孩就做過消除恐懼的實驗。
彼得是一位三歲的男孩,他不但懼怕大白鼠,也怕兔子、毛大衣、羽毛、棉團、青蛙、魚和機械玩具。
華生有一位研究生名叫瓊斯(Jones),華生交給他一項任務,要他設法減輕彼得的恐懼行為。他們想,如果把彼得所害怕的東西同可能引起愉快感的東西放在一起,呈現給他,也許他就不會再害怕了。於是他們別出心裁地利用彼得吃午飯的機會進行實驗。他們把彼得領進一個長約40英尺的大飯廳裏,讓他坐在一把高椅子上,當他吃得正高興的時候,把一隻兔子放在遠處讓彼得看。因為距離遠,兔子又是放在鐵絲籠子裏的,彼得並不害怕,照樣吃他的飯。以後每當吃午飯時便如法炮製。不過逐日將兔子移近,後來竟把兔子放在桌上,進而又放在他的大腿上,最後彼得一手吃飯,一手玩兔子,恐懼就這樣消除了。
當然,我們大部分正常人都沒有恐懼症,我們隻是會對某些特定事物或狀況感到恐懼。這很正常。恐懼與生俱來,是人的本能。正常人對黑暗、凶猛動物、形態醜陋的昆蟲、死亡、雷電等都會產生恐懼。這種恐懼一般持續時間短、程度輕,屬於合理的心理防禦,有利於人們在遇到危險時迅速做出回避行為,可使人們更加小心謹慎,有意識地避開有害、有危險的事物或情景,以便更好地保護自己,避免遭受挫折、失敗和意外事故。
不正常的恐懼,是非常消極的一種情緒,並且總是和緊張、焦慮、苦惱相伴隨,而使人的精神經常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因此它必然損害健康,引起各種心理和生理疾病。長期的極端恐懼,甚至可使人身心衰竭。
而且這種不正常的恐懼心理,還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學習、工作、事業和前途,比如有人因懼怕社交,甚至與陌生人接觸或在眾人麵前,就會出現臉紅、出汗、發抖、口吃、拘謹不安、手足無措等異常表現,結果隻好整天把自己關在房裏,幾乎與世隔絕,更加重了自己的孤獨感;還有的人在恐懼心理的支配下,臨場考試因過於緊張,平時滾瓜爛熟的知識竟忘得一幹二淨,平時清晰的大腦思維竟如一團亂麻,以致未考出正常水平,最後名落孫山;還有的年輕人對事業、對人生自我設置恐懼的路障或陷阱,處處畏首畏尾,不敢追求,不敢拚搏,不敢創造,以致終日得過且過,浪擲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