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情緒心理學,做自己情緒的主人(4)(2 / 2)

知足和不知足是截然不同的對待人生的態度,人在內心裏都有對金錢、地位、成功以及幸福和快樂的渴望,隻是所滿足的程度不同罷了。為了尋找幸福,你走遍了千山萬水,始終見不到它的蹤影。其實隻要你擁有一顆知足的心,幸福和快樂就在你身邊。早晨醒來,能喝到一杯新鮮的熱奶,加上餐桌上還有新鮮的甜麵包,知足;出門等公共汽車,五分鍾就來了,竟然還有座位,知足;坐在窗邊,打開電腦,網速尚可,窗外風景宜人,知足……

知足常樂意味著我們能夠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全麵地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並且能夠在這個位置盡可能地找到自己的快樂;知足常樂並不是一種消極,並不是不思進取,滿足於現狀,這是對現實的一種正確地反映,是對現實生活的欣然接受。知足常樂,是一種與世無爭的心態,是安於平凡但絕不平庸的生活哲學,也是一種不經意間的幸福。

總之,人生苦短,歲月如流,樂天知命,為什麼不樂樂陶陶的。平安是福,健康是福,隻要家庭和睦,歡樂地過完每一天,何嚐不是幸福呢?平凡人過著平凡的生活,懷著一顆平常的心,能快樂地對著每一件平凡事,這就是我的不平凡。隻有知足者,人生才會常樂!

用平常心去對待身邊的一切

你是不是總是在羨慕他人?你是不是時常感覺自己工作壓力大,時常感到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呢?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你缺乏一顆平常心,不能用平常心看待自己以及身邊的一切。雖然我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過度追求物質生活,心態不平衡,那就會讓自己陷入無邊的痛苦中。

平常心並非深不可測的玄機,它隻是普通人的平凡心態而已,說穿了即是吃飯好好吃,睡覺好好睡,做事當認真,為人不計較。但是,為何如此簡單的事情許多人卻很難做到呢?那是因為人們在生存競爭的巨大壓力下、在名與利的多重誘惑下,滋長了自私、貪欲、癡迷、浮躁、報複、好勝、狂妄等種種不良心態,從而打破了一顆平常心,導致痛苦、煩惱和噩運紛至而來。

用平常心來看待當下生活,雖然隻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在生活中,卻是人們很難超越的一道坎,因為我們並不懂得何為真正的平常心,也不懂得怎樣來保持自己的平常心,更不懂得怎樣來利用平常心,更是常常忘記了生活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用平常心來看待當下生活首先需要我們保持一種心境,不僅對待周圍的環境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要對周圍的人事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有一份平靜和諧。

其實,用平常心來看待當下生活也是一種境界。慧能大師曾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他這種超脫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正是平常心最好的解釋。平常心不是“看破紅塵”,更不是消極遁世,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

三伏天,寺院裏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很難看。小和尚看不過去,對師傅說:“師傅,快撒點種子吧!”師傅曰:“不著急,隨時。”

種子到手了,師傅對小和尚說:“去種吧。”不料,一陣風起,種子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小和尚著急地對師傅說:“師傅,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師傅說:“沒關係,吹走的淨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

剛撒完種子,這時飛來幾隻小鳥,在土裏一陣刨食。小和尚急著對小鳥連轟帶趕,然後向師傅報告說:“糟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師傅說:“急什麼,種子多著呢,吃不完,隨遇。”

半夜,一陣狂風暴雨。小和尚來到師傅房間帶著哭腔對師傅說:“這下全完了,種子都被雨水衝走了。”師傅答:“衝就衝吧,衝到哪兒都是發芽,隨緣。”

幾天過去了,昔日光禿禿的地上長出了許多新綠,連沒有播種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頭。小和尚高興地說:“師傅,快來看呐,都長出來了。”師傅卻依然平靜如昔地說:“應該是這樣吧,隨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萬物都是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律,自然而然的。時刻保持一棵平常心,你就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好。

現實中,也有一些人過得並不富裕,但卻活得真實、輕鬆。為什麼呢?關鍵是心態好,能夠用一顆平常心看待當下生活。但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名利,卻從沒停下腳來認真欣賞一下人生的美景,感受一下生活本質的甜美,在欲望永不滿足的心態下,生活對他來說隻能是一個字:累!其實,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古人說得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因此,隻有對生命充滿感激,對生活充滿熱愛,珍惜所擁有的,用平常心看待當下生活,幸福才能常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