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情緒心理學,做自己情緒的主人(5)(1 / 3)

我們的生活需要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因為擁有一顆平常心的人往往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麵對失敗,能夠坦然處之,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麵對成功與他人的讚揚,能夠欣然接受,但又絕不因此而驕傲,在這種寵辱不驚中笑看生活的起起落落。

用平常心來看待當下生活的人能夠先看人生沉浮。生活本來就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開心,也有失落。如果我們把生活中的這些沉浮看得太重,那麼生活對於我們來說永遠都不會坦然,永遠都沒有歡笑。比如說馳騁生意場上,有時虧損,有時賺錢,甚至會遭逢逆境,這並不完全是環境的緣故,也不一定是運氣的原因,僅僅是經營方法上出了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平常心去對待這種局麵,相信這樣的生活肯定沒有陽光。人生本就有高潮和低穀,何必要讓這些本就無法避免的事情主宰我們的情緒呢?如果我們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這些,你就能安然處之,我們就能時刻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用平常心來看待當下生活的人,可以減少憂慮,生活得更加健康。現代人的疾病不僅僅是生理上的疾病,更嚴重的還是心理上的疾病,而心理上的疾病大多數由憂慮所引起。醫生指出,醫院裏一半以上病人的病情都是憂慮引起的,或因憂慮而加重了病情。我們往往發現,先前我們所憂慮的事情簡直是小題大做,甚至是荒謬可笑的,隻是因為當時缺乏這種平常心的調節而導致心不平氣不和。比如說有人會為幾乎不可能得的病、幾乎不可能發生的變故感到憂慮。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是杞人憂天。所以,我們需要用一顆平常心來品嚐當下生活。

所以,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因為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生活的饋贈,你擁有了,生活就會平靜,如果你失去了,那麼道路就會坎坷,人生也會從此不再平靜。隻有用平常心來對待、品味當下的生活,你才能永享安然快樂。

從眾心理會讓你越活越累

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設計過一個實驗:他請了幾個大學生自願做他的實驗對象。還有其他五個人是事先串通好了的假試者,即我們俗稱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三條線中的哪一條線一樣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但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五個假試者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

結果,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

這就是所謂“從眾心理”。生活中,要使一個人相信並堅持自己的判斷不容易,因為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所以我們要尋求認同。可是,如果過分求同,就可能使我們失去創造力。

有人調查闖紅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十字路口,當對麵紅燈亮起時,有一位行人立即停止了前行的腳步。但當另一個行人若無其事地從他身邊走過去時,也許猶豫了一下,也許根本沒有猶豫,他也會立即緊緊跟上,然後,更多的人也會對紅燈視而不見,心安理得地穿過馬路。這也是人的從眾心理在起作用。

從眾心理的現象,幾乎每個人都會在一定的場合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來。比如一般的人參加會議,總是習慣性地往後麵坐,似乎約定俗成前麵一排就是領導或重要角色才能去坐。於是很多時候主持會議的人不得不下令最後幾排的人統統坐前麵來,否則會議室稀稀拉拉不像樣子。還有我們常常會在街頭看到一群人圍在一起,於是也耐不住好奇心去瞧瞧熱鬧,人越圍越多。實際上可能隻是有人摔了一跤,爬起來拍拍屁股走人就是了,卻遭來圍觀、堵塞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