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情緒心理學,做自己情緒的主人(5)(2 / 3)

從眾心理是一種隨大流、不喜獨立思考、盲目跟從的心態。具體到行為上,就是人雲亦雲、人為亦為。應該說,多數情況下,這種心理要麼是不自信的表露,要麼是自私自利的表露。這種心理對我們每個人是有害的。前麵的幾個例子就是如此,社會上的許多不文明現象,之所以根治不了,除了法律因素,就是因為人們受從眾心理的影響,他人做得、我為何做不得?於是,處處可見違規違法的現象,而法又常常難以責眾,畢竟要角角落落都管到,執法的成本太高,難免按下葫蘆浮起瓢。

俗話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在此這麼講,並不是讓人們與眾人唱反調,也不是要求他們非要與眾人格格不入。而是正如史邁利·布藍敦在他的著作中說的一樣:“要適當程度地‘自愛’。因為,在很多人眼裏,眾人都做的事情才是正確的,眾人都讚同的觀點才是科學的。”

“所以,生活中人們會習慣性地效仿他人,進而失去了自我。從影響力的角度講,當一個人失去自我,沒有‘自愛’的時候,也便不能更好地影響他人。隻有‘自愛’的人,才能征服自己,影響自己,進而更有效地影響他人。”所以,當你試圖影響他人成為自己的跟隨者前,首先要成為自己的跟隨者。身為著名指揮家的小澤征爾,便曾用這樣的方式有效地影響了評委。

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一次去歐洲參加指揮大賽,他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進入了前三甲的爭奪中。在決賽中,評委交給他一張樂譜,讓他按照樂譜演奏。當他指揮到一半的時候,突然發現樂曲中出現了不和諧的地方,他以為是演奏家演奏錯了,便臨時指揮樂隊停下來,重新演奏一次,結果他發現仍然有不和諧的地方。

小澤征爾向評委提出了疑問,這時在場的權威且知名的評委鄭重其事地告訴他,樂譜沒有問題,是他的錯覺,讓他繼續演奏。麵對眾多國際知名的音樂權威人士,他一度懷疑過自己的判斷,但考慮再三後,他仍然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於是,他大聲地對評委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

他的話音剛落,評委們立即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並鄭重地宣布他在此次大賽中奪魁。事實上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他們的主要目的在於考察指揮家們在發現錯誤後能否堅信自己的判斷。

心理學上認為,如果人們太輕易進行從眾行為,那麼勢必不會更好地向他人施加影響,因為幾乎沒有人會對一個人所共知的道理產生興趣。所以,過分的從眾能夠扼殺個人的獨立意識和判斷力。當一個人沒有自己的獨特的思想、意見、觀點時,他們又拿什麼去影響他人呢?

不過,從眾心理倒也不能一概而論,有的時候還是有其積極的一麵。比如我們到一個新單位去工作,任何一個單位都會形成特定的工作氛圍、運轉秩序和人際關係,有些事情不會明白地告訴你怎麼做怎麼說,但你卻得“入鄉隨俗”,主動適應,否則難免歸入“另類”,處處碰壁。

所以,許多時候我們應該學會獨立思考,自主判斷,做出合理的行為選擇,擺脫“從眾心理”的影響。有的時候,我們也要發揮“從眾心理”中的積極因素,為人處事符合大多數人的需要和利益,在合作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改變心境,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