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拿著一個蘋果對學生們說:“請大家聞聞空氣中的味道。”一位學生很快便舉手說“有蘋果的味道?”蘇格拉底走下講台,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位學生身旁走過,並要求大家仔細地聞一聞,然後蘇格拉底重新回到講台上,問道:“空氣中有什麼味道?”大家異口同聲地說:“空氣中有蘋果的味道!”蘇格拉底搖搖頭,然後向大家宣布:他手裏拿的那隻蘋果是假的。
這是什麼?這就是心理暗示。雖然心理暗示上個世紀才形成一個心理學理論,但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已經運用了這個“心理暗示”法。從心理機製上講,心理暗示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它可以影響我們的判斷,左右我們的心情。
1968年,羅森塔爾和福德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驗證他們的“聰明鼠和笨拙鼠”的實驗是否成立。於是,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三個班,在這些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發展測驗”。“測試”完後,他們隨即點出幾個學生,以讚美的口吻稱讚他們智商很高,以後將有更優異的發展,並通知相關老師。
一年後,兩位心理學家再次來到這所學校進行複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欲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人稱之為“期待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更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能,讓一個普通的人出落成優秀的人;而消極的心理暗示則讓人悲觀、自卑,讓一個普通的人更加平庸,甚至更加落後。於是,“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總結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心理暗示既然這麼重要,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前途。所以,當你無法改變環境的時候,為什麼不試試改變自己的心境呢?
普希金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不要憤慨;不順心時暫且忍耐。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到來。”我們無法改變天氣,無法改變環境,也無法左右他人的思想。那麼,不如改變自己的心境。太陽不會因為我們的好心情而延遲落山的時間,也不會因為我們的壞心情而提前落山。既然一天的時間是固定的,何不天天保持一個愉快的心情?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要經過這樣或那樣的坎,沒有誰一輩子撐著正直的大旗,在無風無浪中安度一生。每個人在工作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打壓下屬的頂頭上司很多,麵對領導故意和你過不去時,的確十分令人難受。但是,滿腹牢騷有什麼用呢?刻意奉承也改變不了他打壓一個有才華下屬的最初心願,因為他怕你超越他。既然無法改變別人,那就改變自己的心境,去適應環境,進而贏得脫穎而出的機會。
人的心情總是會受到事情的影響。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現實中能達到此境界的人少之又少,但這不是說我們注定是心情的奴隸,借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我們完全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
快樂與否,全看自己。身處社會,要適應不同的環境,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比爾·蓋茨說:“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適應它。”環境不會因為我們的喜好而改變什麼,別人也不可能都是我們所期望的樣子。這個時候,我們無法改變環境和他人,不妨試試改變自己的心境。改變自己,才能遇見更成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