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的過度消耗是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環境問題,因為那裏人民的生活來源,不像發
達國家靠有限資源的深度加工,而是直接依賴於資源開發。他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出口商品主
要是農產品、木材、魚產品、礦產品等初級品。由於資源的過度開發,可資利用的資源越來
越少。再加上人口的迅速增加,使人均資源擁有量急劇降低。他們的生計原來就依賴資源,
人均資源的減少意味著生活水平的降低。其結果是更沒有能力積累資金,改進教育,無力從
嚴重依賴資源的經濟結構中擺脫出來,形成某種惡性循環。富國的環境問題主要是汙染,那
是因為產品極豐富,汙染是富裕的副產品。因富裕而導致的環境問題不會形成惡性循環。他
們有足夠的資金。知識和人才來逐步控製汙染。
第三編 經濟製度和社會結構(七)
經濟對策
經濟學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需要,這裏所說的資源
既包括自然資源,也包括人力。資金以及一切產品。現代經濟學的一個最重要的成就,就是
用嚴密的邏輯方法,證明了平等競爭的市場,即按自願原則,在信息(特別指價格)充分傳
播條件下的交換,雖然參與各方追求的僅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社會整體的利益,但卻可導致
最高的社會經濟效率。在整個過程中用不著政府吃力不討好地直接幹預市場。政府的職責僅
是維護市場秩序,解決市場中的(紛。當然政府還要按公平統一的稅率征稅,用以支付公眾
需要的公路、治安,消防等公共服務的成本。
按上述經濟學的理論結論來指導經濟政策並取得成功的或者違背這一結論導致失敗的,
在當今世界各國中都不乏其例。但這個結論暗含著一些重要的前提,例如平等自願的交換原
則意味著在市場中不存在任何享有特權的參與者;維持市場秩序的政府是廉潔、公正,高效
的,因而享有權威地位;參與市場的各方絕大多數都自覺地遵守市場秩序,並進而發展成為
某種市場文化,因而不需要一個過於龐大的政府未處理糾紛;當然,特別重要的一點是,所
有的交換最終是以所有權力基礎的:甲方所有物與乙方的所有物相交換。如果物的所有權不
明確,一切表麵上認真的交換實質上都是佯偽的。然而,環境資源的有效和合理地利用,卻
不能依賴市場法則,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的所有權無法界定。設想如果每個人所享受的環
境,清潔的水、燦爛的陽光、新鮮的空氣、花團錦簇的風景等等,可以像自己的住房一樣成
為不容別人侵犯的所有物,則環境也就可以進入市場與其他商品和勞務進行交換;則環境會
和其他一切商品一樣被有效地分配和使用。當人感到需要改善其環境享受時,可以在他貨幣
收入的約束範圍內,減少其他商品的享受,增加環境享受。而且也會有人生產出“環境商
品”,拿去市場上和別人交換。和別種商品一樣,通過價格的作用,也會有供應和需求的均
衡。可惜環境的所有權不能界定,保護環境的人和汙染環境的人呼吸同樣的空氣,喝同樣的
水。所以說:“市場不能解決環境問題。”
市場不能解決環境問題,然而環境問題卻是市場造成的。90%以上的生產活動都直接或
間接地產生汙染。可以說,汙染是生產的副產品,此種副產品非但不能力社會提供有用的價
值,反而成為累贅,實際上是社會的負價值。生產者為社會生產有用的產品,當他拿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