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改變命運
智慧隻是理論,不付諸實踐,猶如一朵重瓣的玫瑰,雖然花色豔麗,香味馥鬱,凋謝了卻沒有種子。
——叔本華
著名的鬆下電器創始人鬆下幸之助,就是一個認準了目標能果斷選擇的人。1910年10月,鬆下幸之助進入一家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一名安裝室內電線的練習工。他7年後辭職,自己開設工廠,製造電燈燈頭,由此一發而不可收拾,終於發展成為日本乃至全世界第一流的家庭電器製造廠家。對於出身貧寒的鬆下幸之助來說,是怎樣“白手起家”的呢?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歐美各國新的交通工具與先進技術逐漸輸入日本。電車是其中令人注目的交通工具。鬆下喜好預測、推想和分析,他認為各線電車一旦完成通車,自行車的需要就會減少,將來這種行業不容樂觀。相反,與電車相關的電氣事業因為能滿足人們的迫切需要,日後一定能興盛起來。
由於具有敏銳性,具有對事物的先見之明,就能不被過去的事物所羈絆,就能隨時隨地表現出決斷能力來。這是鬆下幸之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鬆下毅然辭去了在人人羨慕的五代自行車店的工作,來到大阪電燈公司當了一名內線見習工。盡管對電的知識一竅不通,但由於喜歡,所以學起來得心應手。鬆下很快便掌握了安裝和處理技術,並成為熟練的獨立技工。由於工作出色,1911年,鬆下晉升為工程負責人,
在工作中,鬆下改良了一種新式產品,而上司卻對此付之一笑。鬆下為自己的發明遭到冷遇感到惋惜和不服,精神上也受到了打擊,產生了挫折感。他感到,即使在自己向往的電燈公司工作,也不能使自己的誌向和才能得到充分施展。惟一的辦法是另立門戶,自己創業。於是他在大阪市的一個地方租了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開辦了一家小作坊,職工共有5人,包括鬆下夫婦及內弟植歲男,產品便是鬆下發明的新式電燈插口。這就是聞名全球的鬆下電器公司的最初模樣。
小工廠成立後,等待鬆下的不是開市大吉而是失敗。1917年10月,電燈插口製作成功。但10天內僅賣出100個,營業額不足10日元,不僅沒有盈利,連老本也賠光了。妻子隻得把衣物送進當鋪度日。
鬆下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帶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同年底,機會來了,川比電氣電風扇公司讓鬆下替其試製100個電風扇絕緣底盤。這對困境中的鬆下來說,恰如旱苗得雨。鬆下反複試驗,解決了技術難題,與妻子、內弟一起日夜奮戰,在年關迫近時如期交貨,且質量博得好評。結果,鬆下在年底獲得了800日元的盈利。
1918年3月,鬆下幸之助在大阪市北區西野田成立鬆下電氣器具製作所,從而開始了他成功的創業生涯。經過幾十年的艱苦經營,鬆下終於使自己的企業成為以生產電子產品為主的國際性的龐大的企業集團。公司規模在日本僅次於豐田與日立兩家公司,擁有職工119萬人,資產達497億美元,在世界500家大企業中,排名第17位。鬆下幸之助也從白手起家到幾十年蟬聯“日本最高額納稅人”。
追夢人
短時期的挫折比短時間的成功好。
——畢達哥拉斯
有一位名叫西爾維亞的美國女孩兒,她的父親是波士頓有名的整形外科醫生,母親在一家聲譽很高的大學擔任教授。她的家庭對她的成長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她從小就一直夢想當電視節目主持人。她覺得自己具有這方麵的才幹,因為每當她和別人相處時,即使是陌生人也都願意親近她並和她長談。她知道怎樣從人家嘴裏“掏出心裏話”。她的朋友們稱她是他們的“親密的隨身精神醫生”。她自己常說:“隻要有人願給我一次上電視的機會,我相信一定能成功。”
但是,她為達到這個理想而做了些什麼呢?什麼也沒有!她在等待奇跡出現,希望一下子就當上電視節目的主持人。
西爾維亞不切實際地期待著,結果什麼奇跡也沒有出現。
誰也不會請一個毫無經驗的人去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而且節目的主管也沒有興趣跑到外麵去搜尋天才,都是別人去找他們。
另一個名叫辛迪的女孩兒卻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了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辛迪之所以會成功,就是因為她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切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她不像西爾維亞那樣有可靠的經濟來源,所以她沒有白白地等待機會的出現。她白天去做工,晚上在大學的藝術係上夜校。畢業之後,她開始謀職,跑遍了洛杉磯的每一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但是,每個地方的經理對她的答複都差不多:“不是已經有幾年經驗的人,我們是不會雇用的。”
但是,她不願意退縮,也沒有等待機會,而是走出去尋找機會。她一連幾個月仔細閱讀廣播電視方麵的雜誌,最後終於看到一則招聘廣告:華盛頓有一家很小的電視台招聘一名預報天氣的女孩子。
辛迪是加州人,不喜歡北方。但是,有沒有陽光、是不是下雨都沒有關係,她希望找到一份和電視有關的職業,幹什麼都行!她抓住這個工作機會,動身到了華盛頓。
辛迪在那裏工作了兩年,最後在洛杉磯的電視台找到了一個工作。又過了5年,她終於得到提升,成為她夢想已久的節目主持人。
美術係的女生
人類所有的力量,隻是耐心加上時間的混合,所謂強者,是既有意誌,又能等待時機。
——托·富勒
有一位美術係剛畢業的女生,對於設計服裝的布料和花樣非常有興趣,她決定要涉足這一行。隻是,剛開始進入這個行業非常困難,因為無論是使用布料的服裝設計師,或者是製造服裝的工廠都有自己已經很習慣的供應商。對於一個完全陌生,甚至還隻是初出茅廬的布料設計者,他們根本就沒什麼興趣。
女生拿著一堆自己長期嘔心瀝血設計的作品,來到一個著名服裝設計師的公司。助理設計師本想打發她走,可是見她一副渴求的模樣,便於心不忍地對她說:“好吧!我拿進去給我們的設計師看一下。”
過了一會兒,助理設計師出來對女生說:“設計師說,我們的設計圖太多了,根本沒時間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