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篇 將信念裝進行囊(3)(1 / 3)

12小時的魔力

時間是一切衝突的治愈者。

——蒙森

一對情侶在咖啡館裏發生了口角,互不相讓。然後,男孩憤然離去,隻留下他的女友獨自垂淚。

心煩意亂的女孩攪動著麵前的那杯清涼的檸檬茶,泄憤似的用匙子搗著杯中未去皮的新鮮檸檬片,檸檬片已被她搗得不成樣了,杯中的茶也泛起了一股檸檬皮的苦味。

女孩叫來侍者,要求換一杯剝掉皮的檸檬泡成的茶。

侍者看了一眼女孩,沒有說話,拿走那杯已被她攪得很混濁的茶,又端來一杯冰凍檸檬茶,隻是,茶裏的檸檬還是帶皮的。原本就心情不好的女孩更加惱火了,她又叫來侍者。

“我說過,茶裏的檸檬要剝皮,你沒聽清嗎?”她斥責著侍者。

侍者看著她,他的眼睛清澈明亮。“小姐,請不要著急。”他說道:“你知道嗎?檸檬皮經過充分浸泡之後,它的苦味溶解於茶水之中,將是一種清爽甘甜的味道,正是現在的你所需要的。所以請不要急躁,不要想在3分鍾之內把檸檬的香味全部擠壓出來,那樣隻會把茶攪得很混,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女孩愣了一下,心裏有一種被觸動的感覺,她望著侍者的眼睛,問道:“那麼,要多長時間才能把檸檬的香味發揮到極致呢?”

侍者笑了:“12個小時。12個小時之後檸檬就會把生命的精華全部釋放出來,你就可以得到一杯美味極致的檸檬茶了,但你要付出12個小時的忍耐和等待。

侍者頓了頓,又說道:“其實不隻是泡茶,生命中的任何煩惱,隻要你肯付出12個小時的忍耐和等待就會發現,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糟糕。”

女孩看著他:“你是在暗示我什麼嗎?”

侍者微笑:“我隻是在教你怎樣泡製檸檬茶,順便和你討淪一下用泡茶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泡製出美味的人生。”侍者鞠躬,離去。

女孩麵對一杯檸檬茶靜靜沉思。女孩回到家後自己動手泡製了一杯檸檬茶,她把檸檬切成又圓又薄的小片,放進茶裏。女孩靜靜地看著杯中的檸檬片,她看到它們在呼吸,它們的每一個細胞都張開來,有晶瑩細密的水珠凝結著。她被感動了,她感到了檸檬的生命和靈魂慢慢升華,緩緩釋放。12個小時以後,她品嚐到了她有生以來從未喝過的最絕妙、最美味的檸檬茶。女孩明白了,這是因為檸檬的靈魂完全深入其中,才會有如此完美的滋味。

門鈴響起,女孩開門,看見男孩站在門外,懷裏的一大捧玫瑰嬌豔欲滴。

“可以原諒我嗎?”男孩喃喃地問。

女孩笑了,她拉他進來,在他麵前放了一杯檸檬茶。“讓我們有一個約定,”女孩說道,“以後,不管遇到多少煩惱,我們都不許發脾氣,定下心來想想這杯檸檬茶。”

“為什麼要想檸檬茶?”男孩困惑不解。

“因為,我們需要耐心等待12個小時。”

後來,女孩將檸檬茶的秘訣運用到她生活中的各個層麵,她的生命因此而快樂、生動和美麗。女孩恬靜地品嚐著檸檬茶的美妙滋味,品嚐著生命的美妙滋味。

神秘的乘客

良心的法則永遠不會休庭。

——托·富勒

很多年以前,當雅各布還是個小夥子時,他每天上下班都是坐火車。由於十個單身漢,他每天總是工作到很晚,常常深夜乘車回家。

一天深夜,雅各布乘火車回家。在同車廂的人中,有一位小個子老太太,手裏拿著一個很大的購物袋。他一看到她上車,就驀地想,她一定是那種很健談的人,也就是一路上沒完沒了與你說個不停的那種人。“千萬別坐在我身邊!千萬別!”他心裏這樣想。她的確沒有坐到雅各布身邊,她坐在了他的對麵。

火車每站都停,但每次都是下車的人多,上車的人少。小個子老太太環顧周圍,看著人們上上下下,然後朝雅各布笑笑。就這樣,一直到車廂裏隻剩下他們兩個。此時,她笑聲更大了。要說她的舉止讓雅各布感到緊張,有些言過其實,但確實讓他感到不可理解。

“很高興,就剩下我們兩個了,”她神秘地說,“因為我還有一些事必須要做。”就在這個時候,她身體前傾,將手伸進她那個大大的購物袋。她從袋子裏拿出一把大號螺絲刀。當她拿著螺絲刀對著他的時候,雅各布注意到螺絲刀頭部被磨得很平。他以為她要對自己做什麼,嚇得夠戧。“對不起,年輕人,可我不得不這麼做。這些孩子真讓人操心!他們總是擰鬆這些螺絲!”說完,她就突然轉過身子,開始擰緊挨著他們的那扇車門上的螺絲。把門上所有的螺絲都擰緊之後,她把螺絲刀又放回到大袋子裏,滿意地坐到座位上。她沒再說一句話,下一站就下車了。

此刻,雅各布的臉色一定看上去非常蒼白,因為他在皮卡迪利大街下車時,發現列車長注意到他:“你還好嗎,朋友?”“不好,簡直糟糕透了!”他回答道,並且告訴他在車上所遇到的一切。列車長聽了一點也不感到吃驚。“噢,她呀!是的,我們知道她的一切!”他笑著說,“她不傷害人。”

然後,他就給雅各布講了她的故事:3年前,老太太的兒子兒媳因公去了國外,留下孫子讓她照看。可悲的是,孫子在乘坐這趟火車去上學時,因為車門上的一個螺絲鬆動,靠近門邊站著的孩子,從車上掉下來摔死了。盡管事故與老太太一點關係也沒有,可她感到自責,因為孩子是由她看管的。打那以後,她就總是在火車上擰緊車門上的螺絲,希望贖回“過錯”。

“真太不幸了!”聽他講完這些,雅各布感慨道:“可你們就不能阻止她嗎?”“我們試過,”列車長苦笑著說,“可誰也阻止不了她,她照例不時上車檢查每節車廂門上的螺絲是否鬆動,不是緊緊這個,就是緊緊那個,直到確信每個螺絲都安全牢靠。時間長了,我們都把她當成了我們中的一員。”雅各布不禁開始由衷地敬佩這位“神秘乘客”了。

誰是盲人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上帝筆下的神話故事。

——安徒生

由於天生雙目失明,哈羅德·克倫茨看不到自己的樣子,隻能通過別人的眼睛來塑造自己的形象。遺憾的是,在別人眼裏,他的形象似乎更殘缺。

有些人認為既然他看不見,當然也就聽不見。於是經常有人扯著嗓門兒和他講話,並且把每個字都咬得十分清楚;還有人當著他的麵兒竊竊私語,認為他聽不到。例如每當哈羅德去機場,請機票代理幫他登機時,他(她)總會拿起電話叫服務員,並低聲說:“喂,這兒有位老人需要幫助。”他們不使用“盲人”這個詞,似乎是不想讓他知道這個他以前也許沒有意識到的可怕事實。

還有的人認為,盲人當然能聽到別人講話,隻不過自己不會說話。例如當他和妻子出去吃飯時,侍者經常會問她:“他想來一杯嗎?”這時哈羅德就會搶著回答:“他確實想來一杯。”

但最誇張的例子還要屬他在英國的一次經曆,當時他正在牛津大學進修法律。一天哈羅德生了病,被送到醫院裏。他坐在輪椅上,被護理員推向X光室。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他憑聲音判斷的——問護理員:“他叫什麼名字?”

“你叫什麼?”護理員問哈羅德。

“哈羅德·克倫茨。”他回答。

“哈羅德·克倫茨。”她重複道,“他何時出生?”

“1944年11月5日。”哈羅德回答。

“1944年11月5日。”護理員重複道。

這個過程大約持續了5分鍾,直到他那聖人般的耐心終於用盡了。“嘿,”哈羅德脫口說道,“這簡直太荒唐了。的確,我看不見東西,但你們沒發現我根本用不著一位翻譯嗎?”

“他說他不需要一位翻譯。”護理員向那位女士報告說。

但最令他痛苦的偏見莫過於由於自己的失明,人們認為他“無法勝任”工作。先後有40多家律師事務所拒絕了他的求職申請,盡管他的履曆中包括一份哈佛大學的優等成績通知單。不停地有人告訴他盲人不能當律師。根本不考慮他的能力,僅僅因為他失明就把他拒之門外,這是他遇到的最殘酷的現實。

幸運的是,1976年4月16日美國勞工部頒布法令,規定殘疾人享有與健康人同等的就業權利,殘疾人的就業前景才變得樂觀起來。

哈羅德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雇主們會用當年一個小男孩那樣的眼光來看待身有殘疾的雇員。當時他們一家住在斯卡斯戴爾,他和父親經常在後院打籃球。由於他看不到籃板,他倆就製定了遊戲規則:父親站在籃筐下麵,他一喊,哈羅德就向那個方向投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