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略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Woolf1882—1941)。英國女作家,批判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VirginiaStephen)。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Stephen)是維多利亞時代出身於劍橋的一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學者和傳記家。母親是JuliaPrinsepJacksonStephen。父母親在結婚前都曾有過一次婚姻,父親與前妻有一個女兒,母親與前夫有三個孩子。父母結合後又生下四個孩子。複雜的家庭背景,使這個9口之家、兩群年齡與性格不合的子女經常發生矛盾與衝突。而伍爾芙同母異父的兩位兄長對她的傷害給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創傷。
1895年母親去世之後,她第一次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存在的瞬間》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曾遭受同母異父的哥哥喬治和傑瑞德·杜克沃斯的性侵犯。有人認為,弗吉尼亞的神經錯亂和自殺前的幻聽,和弗吉尼亞少女時期遭受的精神創傷導致無法愈合的傷口有關。因為有這樣不堪回首的痛苦經曆,所以她在成年後,對異性之間的愛,非常厭惡,更不願生兒育女,對於同性的依戀甚至一度成為她感情世界裏的重心。她不可救藥地依戀著姐姐瓦內薩,甚至采用一種最為出人意料的極端方式——和姐夫克萊夫調情,並以其作為自己的感情替身或者說傀儡。1904年她父親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了布盧姆斯伯裏。後來以她們和幾位朋友為中心創立了布盧姆斯伯裏派文人團體。她在1905年開始職業寫作生涯,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撰稿。母親、父親相繼病逝,是她難以承受的打擊。她的小說《達洛威夫人》中即充滿了對病態幻覺的真實生動的描繪,可以說是她的精神寫照。弗吉尼亞不幸的生活經曆,使她敏感、脆弱,既優雅,又是神經質的。有人這樣描述弗吉尼亞:“她的記憶有著隱秘的兩麵——一麵澄明,一麵黑暗;一麵寒冷,一麵溫熱;一麵是創造,一麵是毀滅;一麵鋪灑著天堂之光,一麵燃燒著地獄之火。”
伍爾芙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會出現病兆,經常在臉上折射出內心的痛苦。1941年3月28日,伍爾夫在自己的口袋裏裝滿了石頭,投入了位於羅德麥爾她家附近的歐塞河自盡。
弗吉尼亞·伍爾芙是二十世紀世界公認的意識流創作大師,她和當時的詹姆斯·喬伊斯,還有法國的普魯斯特等創作意識流文學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識流小說推向世界,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範圍內傳統的寫作手法,他們的出現,成為了傳統文學和現代文學的一個分水嶺。她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和“二十世紀最佳女作家”。她最知名的小說有《戴洛維夫人》、《燈塔行》、《雅各的房間》。
“遨遊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裏”——伍爾芙的自殺1941年3月28日,預感另一次精神崩潰即將開始,伍爾芙擔心自己永遠不會再好轉,在留下兩封分別給丈夫和姐姐瓦內薩的短信後,用石頭填滿口袋,自沉於家附近的歐塞河,終年59歲。
伍爾芙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寫作於1942年的《幕間》,是弗吉尼亞·伍爾芙辭世之前的最後一部作品。當這部小說進展到約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時,作家在讓波因茨宅一個幹粗活的女仆到清涼的睡蓮池旁喘息片刻時順便交代,十年前曾經有一位貴婦人在該處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濃綠的水,其間有無數魚兒“遨遊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裏,閃著亮光。”僅在小說完成後一個月,也就是1941年3月28日,伍爾芙便以悲劇形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在給丈夫的遺書中寫道:
最親愛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發狂了。那種可怕的時刻,我想我無法再承受了。而且這一次我將無法再痊愈。我開始聽見種種幻聲,它們令我的心神慌亂,無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種看來應該是最恰當的行動。你已給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在每一個方麵,你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最好。我相信,在這種可怕的疾病來臨之前,沒有哪兩個人能像我們這樣幸福。我無力再奮鬥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沒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實就是這樣。你看,我甚至連一張字條也寫不好。我也不能看書。我要說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是你的功勞。你對我一直那麼耐心,你所表現出的善良幾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這一點,我一定要說——雖然人人也都知道。假如還有什麼人能挽救我,那也隻有你了。現在,一切都離我而去,剩下的隻有確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繼續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沒有哪兩個人像我們在一起時這樣幸福。
維從她的遺書來看,很大程度上還是疾病影響了她。當她發現她的病讓她已經無法寫作甚至無法閱讀的時候,她失去了把握生活平衡的能力,生活也就無法繼續下去了,於是她選擇了自殺。
趣事布盧姆斯伯裏團體是一個知識精英的沙龍,他的成員多半是劍橋大學的優秀學子。這樣一批知識精英經常在一起切磋文學和藝術。他們曾經以大膽的舉動,挑戰現存的社會秩序和國家機器。1910年2月10日,弗吉尼亞·伍爾芙假扮阿比西尼亞的門達克斯王子,她弟弟亞德裏安假扮她的翻譯,賀拉斯·科爾假扮英國外交部官員,鄧肯·格蘭特等人假扮成弗吉尼亞的隨從,前往韋默斯訪問英國海軍的“無畏號戰艦”,得到了熱情盛禮的接待。整個騙局設計得天衣無縫,完全將艦隊司令威廉·梅伊蒙在鼓裏。這個天大的玩笑後來經報紙披露出來,國防力量的虛有其表和官僚體製的空具其殼遂引起朝野震驚,英國軍界和外交界頓時陷入了極度的尷尬。伍爾芙確實是個好演員,許多傳記作家對她的這場“王子秀”津津樂道,因為那簡直就像一個神話。布盧姆斯伯裏團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自然解散,到1920年,大部分成員才又聚集起來,另組為“記憶俱樂部”,以絕對的坦誠為原則回憶各自的人生經曆,伍爾芙對兩位同母異父哥哥禽獸之行的揭露和控訴即始於此時。
愛情伍爾芙的愛情生活十分坎坷,少女時代兄長的騷擾讓她的心靈留下難以愈合的傷口,而她的第一個丈夫斯特雷奇是一個同性戀,兩個人結婚不久就宣布離婚,相互承諾作一生的朋友,事實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斯特雷奇在離開伍爾芙以後,的確如朋友一樣惦記著她的狀況,希望她身邊能有一個照顧她的人。他為此做出了努力,於是經過他的大力活動,介紹伍爾芙認識了另外一個男人,這個男人就是作家、政治評論家倫納德。
倫納德和伍爾芙於1912年8月10日結婚。可是嫁作人婦後,她對兩性的關係依然反感、厭惡,不願意過夫妻生活,更不願意生小孩。這令她的丈夫倫納德很是苦惱,但倫納德經過長期痛苦的思考後,終於決定繼續他們的婚姻生活,於是他們就成了柏拉圖式精神之愛的夫妻。
從下麵這封倫納德寫給伍爾芙的經典情書中可以看出他對伍爾芙的愛:
“我自私,嫉妒,殘酷,好色,愛說謊而且或許更為糟糕。因此,我曾告誡自己永遠不要結婚。這主要是因為,我想,我覺得和一個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無法控製我的這些惡習,而且他的自卑和馴服會逐漸地使我更加變本加厲……正因為你不是那種女性,就把這種危險無限的減少了。也許你就像你自己說的那樣,有虛榮心,以自我為中心,不忠實,然而,它們和你的其他品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是多麼聰明,極致,美麗,坦率。此外,我們畢竟都喜歡對方,我們喜歡同樣的東西和同樣的人物,我們都很有才氣,最重要的還有我們所共同理解的那種真實,而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婚後,伍爾芙的精神病頻繁發作。1913年夏天,伍爾芙精神崩潰,吞服安眠藥自殺,是倫納德的鎮靜和機智救了她一命。倫納德不嫌棄自己患病的妻子,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顧她,愛護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