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略三島由紀夫(1925—1970),日本著名作家,本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東京市,父親名為平岡梓,母親名為倭文重,是家中長男,三島的祖母夏子具有日本貴族血統,是水戶藩藩主的外孫女,曾在日本皇室有棲川宮家中學習過禮儀,是個充滿威儀但卻很固執、神經質的傳統女性,祖父平岡定太郎則是兵庫縣農家出身的文官,曾任樺太廳長官(樺太是日本對庫頁島南部地區的稱呼,其官職相當於今日北海道的行政首長)。三島在上中學之前一直是與執掌家族大權的祖母同住,因為過分的保護與管教,構成他貧弱的體質與孤獨、甚至有點女性化的人格特質。健康上他患有自我中毒症,體質纖弱敏感。祖母的熏陶使他有非常多的機會接觸歌舞伎與能劇等藝文活動,再加上喜好西方文學的母親之鼓勵,而打下日後他在小說、舞台劇劇作方麵能高度展現的基礎。
三島從6歲開始,就在祖母的堅持下進入皇族學校學習院初等科(相當於小學程度)就讀,並且在學院的內部刊物上發表詩歌與俳句作品。12歲時初等科畢業後進入中等科,加入文藝部,在1937年7月於校內文學雜誌《輔仁會雜誌》的159期上發表散文作品《春草抄——初等科時代的回憶》,並且在之後就讀學習院中等與高等部的6年間,持續發表更多詩歌、小說、戲曲方麵的創作。
1938年,三島在《輔仁會雜誌》上發表了他個人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酸模》。1939年,對他影響深遠的祖母逝世,而同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全麵開戰,但對於三島的創作生涯最有影響的一件事,是他遇到了擔任其國文老師的清水文雄。
1940年,三島開始以“平岡青城”的俳號與筆名,發表了包括《山梔》在內的俳句與詩歌作品。
1941年,16歲的三島獲選擔任《輔仁會雜誌》的主編,開始撰寫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當時他的國文老師清水在看了他的作品後大表激賞,推薦他投稿《文藝文化》,並且使用“三島由紀夫”的筆名。之後他陸續在該雜誌上發表多篇各類作品,1942年他選擇了學習院高等科文科乙類的大學預科繼續升學,主修德語,並且持續與《文藝文化》的友人交流,而因此受到日本浪漫派文學的熏陶。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後階段,日本的處境開始急轉直下,三島由紀夫也收到征兵檢查通知,需要隨時等待征召。同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學習院高等科畢業,受到天皇頒獎。1944年10月,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出版,成為他的出道作品,從此以後他從一個業餘的文學創作者正式進入了專業作家的領域。隔月他獲得推薦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法律學科就讀,主修德國法律,也由於這一身份暫時免除受征召入伍的必要。
1945年日本在戰局中已陷入必敗境地,三島由紀夫終於還是被征召,但由於在準備出發參戰之前軍醫把他的嚴重感冒誤診為是肺病,結果被遣送回鄉。
1946年,三島由紀夫帶著自己的中篇小說《中世》與短篇小說《煙草》到鐮倉拜訪日本當時的文學巨擘川端康成,在川端的推薦下,《煙草》一作在川端所屬的鐮倉文庫雜誌《人間》上發表,而且三島也獲得能自由參與鐮倉文庫的資格,經常性地在《人間》上發表作品,並且受到當時該雜誌的主編木村德三之指導幫助。在川端康成的幫助下,三島由紀夫終於晉身文壇,因此對他而言,川端是個亦師亦友的重要人物,兩人之間的師徒之誼甚至到他死時都未中斷。
1947年,三島自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通過高等文官考試,隨後進入大藏省任職,在銀行局國民儲蓄課服務。在這期間,他持續地在各種文學刊物上發表作品,1948年9月,為了專心創作,從大藏省辭職,開始成為專職作家。辭職後他先是完成並發表了生平第一個長篇小說作品《盜賊》,並且開始著手新書《假麵的告白》的撰寫,這本書在1949年7月出版。
1950年三島出版長篇小說《愛的渴望》,這段期間他開始嚐試以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來作為創作對象。這一年7月發生見習僧人自焚並放火燒毀京都鹿苑寺(金閣寺)的重大社會事件,這件事也由三島取材、日後成就了他畢生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之作。
1951年年底,三島發表了長篇小說《禁色》的第一部《夏子的冒險》。並獲得朝日新聞特別通訊員的記者身份,於12月25日自橫濱搭船出海,開始他環遊世界一周的旅途,並在1952年5月10日回到日本。這次的旅行是三島畢生第一次出國,對他的美學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在1952年10月發表遊記《阿波羅之杯》,記述了他的見聞與對於美的觀點。
1952年他開始為了長篇小說《潮騷》的取材,拜訪位於三重縣的神島。1954年底,三島憑借《潮騷》一書拿下第一屆新潮社文學賞的大獎。
1956年是三島最豐收的一年,經過了一年的潛沉而完成的《金閣寺》出版後,獲得驚人的回響,同時他的戲曲作品《鹿鳴館》在文學座創立20周年紀念會上公演。
1957年1月,三島以《金閣寺》獲得第8屆讀賣文學賞的大獎,同年,應邀到美國參訪並且在密西根大學以《日本文壇的現狀與西洋文學間的關係》發表演說,之後前往拉丁美洲遊曆後再長住紐約,直到隔年1月才返回日本。
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製造了一起震驚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事件:率領四名追隨者劫持自衛隊高級將領,召集自衛隊員鼓動兵變,計劃失敗後,剖腹自殺。
三島由紀夫的代表作品有《假麵的告白》、《禁色》、《潮騷》、《豐饒之海》、《金閣寺》等。諸多作品中,以《金閣寺》最為人所熟知,這是部充滿悲劇性幻滅美學的作品,奧野健男當時曾讚賞該小說:“這是三島文學的最高水平,三島美學的集大成,本年度文壇的最大豐收。”三島的作品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曾二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
慘烈的辭世方式——三島由紀夫之死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讚賞,對日本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製於外國非常不滿。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且保衛天皇。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劃付諸實施。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天人五衰》,並指示將過去發表的“異類主題短篇小說”集結成書《殉教》,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以“獻寶刀給司令鑒賞”為名來到總監辦公室內,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三島在總監部陽台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日本人發財了,得意忘形,精神卻是空洞的,你們知道嗎?”呼籲“放棄物質文明的墮落,找回古人純樸堅忍的美德與精神,成為真的武士。”他提議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甚至有人大聲嘲笑三島是瘋子。
三島隨後從陽台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他在額際係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出來。隨他同來的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的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三島進行介錯,但連砍數次都未能砍下他的頭顱,三島由紀夫難忍痛楚,試圖咬舌自盡,還沉吼低呼著:“再砍!再砍!使力!”,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終於成功。之後森田必勝也切腹自殺。其他三名成員依“委托殺人罪”各判處四年的有期徒刑。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後,不少作家趕到現場,隻有川端康成獲準進入,但沒見到屍體。
早在一個月前的10月,三島在美國紐約舉辦個人照攝影展,標題“薔薇刑”。三島自盡後,他的一位美籍好友分析了三島發動政變和自殺的動機:三島心中過於右翼的軍國主義意識形成的“救國妄念”遺害了他自己,攝影展裏三島在照片中大量模仿中世紀歐洲基督教徒被迫害求刑的模樣,就已經透露了三島想為武士道殉道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