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關於同性戀問題(1 / 2)

第五十九章 關於同性戀問題

從1989年開始,我們做了一個對中國男同性戀的研究,幾經波折,終於得到了對於一個研究者來說圓滿的結果——發表了研究報告,並且寫了一本書,叫做《他們的世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有一些顯著的缺點,也有一些顯著的優點。優點在於首次發現了在中國大陸也存在著廣泛的男同性戀人群體,並且存在著一種同性戀文化——我們說的文化是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指一個群體內全體成員共有的信息,具體來說,指關於同性戀活動場所、相互辨認的方式、綽號、圈子內的規範等知識。我們對這種文化做了比較細致的調查,描述了其內容。這是一種科學上的發現。

這本書的缺點在於沒有按統計學的要求來抽樣,故而所得的結果不能做定量的推論。我們的調查對象都是性格外向的勇敢分子,他們隻是全部同性戀者中的一部分,其他人的情形是他們轉述的,所以由此得到的結論可能會多少有些偏差。

一些人帶有固定的同性戀傾向,不管他知不知道有同性戀這件事,或者是否經曆過同性戀行為,這種傾向始終存在。因為有了這種傾向,一旦他開始同性戀行為,就不能或者很難矯正過來。而沒有這種傾向的人,可能會在青少年時期涉及同性戀活動,等到成年以後,卻會發生變化,憎惡這種活動。現在看來,這種傾向很可能是遺傳的,或者說是先天的。但也有可能是在童年養成的——我們發現它和初次性經曆有很大關係。一件有趣的事是,世界各地的人,不論其種族、文化、宗教,都有一定比例的人帶有這種傾向。我們說的同性戀者,就是指這樣的人。現有的資料說明,終身的絕對男同性戀者占男性人口的1%到10%,我們的研究證實了這種說法。僅從我們發現同性戀人群的規模來看,肯定超過了男性人口的1%,但是到底有多少,卻無法確知,假如你有個孩子慣用左手,你可以禁止他用左手寫字、用左手拿筷子,但是他的左手畢竟是較靈活的手。這種情形和同性戀的情形是一樣的。一個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可能沒有機會經曆同性之間的性生活,但是他始終渴望這種性生活。我們的觀點是:應該把這種現象當做自然現象來看,雖然它的形成過程可能與童年的生活環境這類社會文化因素有關。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中國的大中城市都有同性戀人群,他們在一些公共場所相互辨認、攀談,找到自己中意的人後發生性關係。但是在這種場合活動的人,隻是男同性戀者的一部分。更多的人在自己周圍尋找性愛的對象。在後一種情形下,涉及到的人就不一定純然是同性戀者。有些與常人無異的年輕人會在無意中同一位同性戀者交上朋友,加之本人尚未結婚,就很難說是完全自願,也很難說是完全不自願地參與了同性間的性生活。這說明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是不能僅僅從行為上區分的,真正的分界是看某人在同性戀和異性戀這兩種性生活方式中選擇哪一種。我們說男同性戀者占男性人口的1%到10%,是指終身的絕對同性戀者。隻是偶爾(一二次或某段時間)參與同性戀活動的境遇型同性戀不計。除此之外,我們對同性戀者的生活、同性戀的原因以及同性戀者的價值觀念等等做了研究和描述。這些在書裏都寫了,不再贅述。在此主要分析一下與同性戀有關的倫理問題,這是我們在書裏沒有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