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和文化的不同,所走過的路徑是不同的,可以用圖1的發展軌跡來描述。
圖1工業化的路徑
這幅圖引自《日本型資本主義》(有斐閣2004出版)。技術由縱軸“先端——成熟”表達,越往上越先進,往下則是成熟的低技術。橫軸“組立——加工”則反映了技術的性質,“組立”對應的中文意思是組裝,越往右則越複雜,需要完整的係統能力,往左隻是簡單的組裝。後進國家的位置處於左下角,技術的蓄積薄弱,隻能做一些簡單的、勞動密集的組裝業。右上角是先進國家,擁有先端技術,能夠完成複雜的工程設計與製造。
從後進國家到先進國家的路徑。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技術技能節約的發展”,對應的是路徑A,先從最簡單的低技術的組裝開始,隨著工業化進展,勞動力出現短缺,工資上升,逐步帶動產業升級,但還是在“組立”工業範疇內向“先端” 發展。目前,還沒有國家通過此路徑實現了向先進國家邁進,能夠完成複雜的工程設計與製造,所以用“(將來)?”表達;另一種是“技術技能蓄積的發展”,對應的是路徑B,先向“加工”方向展開,然後向“先端”邁進。這兩種路徑,在最初階段,由於技術蓄積不足,需要從海外積極導入技術和部品,而對於路徑A,則所有階段都需要從海外導入技術和部品。
日本的成長軌跡是路徑B,“技術技能蓄積的發展”,廣泛的國民教育,知識技術積累,基幹產業先行。基幹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培育中小企業和部品工業。這種蓄積的發展軌跡與歐美基本類似。
韓國從1970年開始工業化進程,走的是另一條道路。從日本導入工作機械和部品,不需要技術技能的蓄積實現高度工業化。與日本相比較,被稱為“技術技能節約的發展”。由於是“小國”,工業化進展到一定程度,勞動力不足,工資上升,企業不得不進行高附加值產品生產。隨著工業高度化,需要高度的生產設備,而自國的技術沒有充分蓄積,進一步依賴海外技術和部品。原來的勞動密集產業則逐步向中國和越南轉移。
中國的工業化的進程,1978年以前,與日本的發展軌跡非常相似,走的是“技術技能蓄積的發展”道路。從1949年前隻能仿製漢陽造,經過20餘年的技術蓄積,到70年代末,有兩彈一星,大型噴氣客機,門類齊全的基幹產業,擁有先端技術和完成複雜工程的設計與製造能力,屬於先進國家。
但後來出現了自我定位錯誤,把自己定位為後進國家,以“四小龍”為師,重走“組立型工業化”補課。由於中國勞動力的無限供應狀態,沒有發生產業升級,導致原來的自我技術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大量外資湧入,外貿外資依存。經過20餘年的高速GDP增長,成了後進國家,人均收入處於後列。1955年的日本並不富裕,剛恢複到戰前水平。但日本把自己定位為先進國家,以自我技術發展為主導,經過20年的高度成長,成為超級發達國家,人均收入也大體趕上了先進國家。
中國和日本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傳統,幾乎同時被西方打開了大門。日本“西體和魂”,中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開始了各自的工業化的進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西體和魂”沒有本質區別,但卻走上了不同的工業化道路。
第四節 租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造船
日本被打開國門,非常震驚,要向西方學習,富國強兵。但日本是小國,沒有什麼資源,需要靠比較優勢發展經濟。當時生絲有比較優勢,國內價格隻有國際價格的1/10,於是大量的農田變桑田。但很快發覺比較優勢此路不通,因為中國有更強的比較優勢,隻有另想出路。1870年,政府從當時製絲先進國法國導入技術,設立官營富岡製絲廠,轉向製絲業。由於官營,連年赤字。但它培訓了人員,仿製並改善了製絲機械,使製絲業蓬勃發展起來。同樣的方式,以官營工廠為先導,棉紡業也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