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節(1 / 3)

的公營事業浪費很多,收益無法與民間企業相比”,他對現存的公營事業強烈不信,提出原則上撤廢公營事業,優先振興民間企業。對外關係上,主張采用開放主義,但對紡織等輕工業進行保護,重工業則吸引外國投資,利潤分成,公營事業限製在最小,不與民爭利。民國政府初期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法規的整備,由於軍閥混戰,並沒有什麼實際效果,但為2、30年代的民間輕工業的急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製定的法律和政策,實際是清末光緒新政期政策的充實。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一戰爆發,江南造船廠1919年承建美國“官府”級萬噸運輸船。但是建造所需的材料,關鍵部件及設計圖紙都由美國提供。自己沒有任何技術,隻是組裝,沒有對基幹產業產生推動作用。以至於“官府”級建造完成後,再也沒有建造類似的船隻。

1928年,北京政府倒台,南京國民政府建立。1928-1931年間的實業部長孔祥熙提出了以重化學工業為主導的國營企業發展計劃,以國家的國防為目標。但孔祥熙的計劃沒有資金支持,沒有進展就結束了。1931年末,孔祥熙的後任陳公博提出了以民間輕工業為主體,“輸出誌向工業化”的戰略,提出了“保稅工廠”等措施,陳公博的經濟政策是戰後一些國家共通的策略。1928-1933任財政部長的宋子文也積極推進民間輕工業的發展,反對發展國營企業,反對強化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反對建立重化學工業。宋子文的主導思想是:1活用民間資本;2抑製政府財政支出;3國際分工協力。

為什麼重視輕工業發展,陳公博如此解釋:作為國家的根本大計來說,毫無疑問應該發展重工業。但為什麼著重發展輕工業呢?首先中國缺乏重工業的熟練勞動力;其次重工業需要大量投資和相關產業配合,民間資本很難投資;第三外國政府對本國的重工業有大量的援助金,中國政府沒有這個財力。

中國需要采用什麼樣的經濟體製,資源委員會的翁文灝有如下論述:現在各國的經濟體製,概括的說有三種類型。[甲]完全國營和計劃經濟,蘇聯為代表。短時間重整了軍備,成為強國,但民眾付出了巨大犧牲。但可以參考其計劃經濟的方法和勇敢前進的精神。[乙]政府完全統治下的全體主義經濟,以德意日為代表,同時容忍私人企業。增強國家全體的力量和軍備,侵犯其它國家利益。這種體製能夠克服自由散漫,在短時間取得成果。但是,中國愛好和平,要為國際和平做貢獻。[丙]以自由競爭為主,部分政府控製,以英美為代表。部分政府控製與上述的兩類體製不同,是守護和促進市場經濟的自由,比較適合中國的國情。

但翁文灝是計劃經濟論者,希望國防優先,政府應該負更多的責任促進國營事業的發展。民國期間以民間輕工業為主,采用自由市場經濟體製,抗戰時則向計劃統治經濟傾斜。有意思的是,積極推進民間企業的張謇、宋子文、陳公博等都擁有自己經營的民營企業。

由於采用民營資本為主體的自由市場經濟體製,民國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按Chang (1969)的記載,工業增長率在1912-20年間高達13.4%, 1921-22年有一短暫蕭條,1923-36,為8.7%,1912-42,平均增長率為8.4%,整個1912-1949,平均增長率為5.6%。而在二戰前民國時期,盡管連綿戰爭,工業增長率仍高達8-9% (Chang 1969, pp20-74)。

而在同一時期,日本采用重工業優先的統製經濟模式,效益低,增長率低下。一戰期間(1915-1918)工業增長率為13.4%,戰前工業增長率僅3.8%,20年代的增長率又退回到3.8%。1932-1936由於向戰爭突入,工業生產又加速,工業增長率達到11.1%。(《工業化的軌跡》P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