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規模。貨幣的變化反映了工業社會的實態,機器是生產的主體,強大的工業體係可以創造無窮的生產力,隻受限於可以得到的天然資源。至於貨幣,既然隻是產品分配及調整機器運行的手段,自然退化為符號,與財富無關。國家的財富是自然資源和能夠創造和使用機器的有知識、有技術有組織的國民。
曆史輪回,中國又走上了以掙錢為硬道理的發展道路。人均GDP在增長,但國民的生活卻每況愈下,三農問題,下崗,教育醫療產業化,環境汙染……。改革開放極大調動了積極性,一天幹十餘小時司空見慣,為什麼幹的越多得到的越少?原因是把自國的資源和人力往國外運,多運多得,極大調動了積極性,而中國卻是人均資源匱乏的國家。GDP的增長對工業國家和落後國家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工業國家反映的是資源流入,落後國家反映的則是資源流出,人均資源占有量的下降。換來的高級產品,隻用來奢侈消費,並沒有用來改善民族的知識和技術,反而還破壞了民族的獨立性,學生在教育產業化中失學,熟練工人在下崗運動中死於貧病,基幹產業徹底瓦解。
掙來的錢是自己的嗎?如果辛苦掙來的錢必須去購買西方以壟斷價格出售的工業物資,才能維持簡單再生產,這種錢隻是在我們的手中打個轉而已,不是自己的財富。如果掙了錢,買房子置了家當卻沒有力量捍衛,也不是自己的,這個世界遠沒有大同。曆史上的大清和民國不用說了。現在,雖然武力熱戰的可能性小了很多(台灣是個問題),但鬥爭卻一刻不停,方式更加邪門離譜,輕輕一點鼠標,幾十年積攢的貨幣,可能瞬間灰飛煙滅,還欠上還不清的債。依附型的中國經濟,有捍衛國家的力量嗎?
百餘年前,中國日本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軌道,一個成為殖民地,另一個成為世界強國。現在,日本中國的發展戰略又是不同的。《日本製造業複活戰略》中這麼寫到:日本要維持與中國20餘倍的收入差距,日本的年青人需要具備創造20餘倍附加值的學識和技能。中國的改革方向是教育產業化,改製下崗,進一步調動個人積極性。百年前,義和團的血肉之軀沒能夠打敗鋼鐵,今天……
第五章 從日本的現狀看發達工業國家的政治與經濟
第一節 序言
一個平等的世界一直是許多人的夢想,但這個夢想並不符合現實。在這個狹小的星球上,少數幾個發達工業國家事實上主導著全球經濟體係,並在文化體係中占據了製高點。中國是落後國家,又確定了融入全球化,利用比較優勢,在市場經濟中爭取複興的基本國策,自然會把這些發達國家作為我們的樣板。不過,作為世界的核心地區,這些發達國家樂於看到資本在全球的自由流動並積極的在中國投資,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卻不允許同屬經濟要素的勞動力向它們的國土自由流動。因此,大部分中國人對這些“樣板國家”並沒有直觀印象,隻能由少數率先與發達國家“接軌”,接受西式教育的精英轉述對這些國家的認識和見聞。
就目前而言,發達工業國家基本上被描繪為沐浴在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場經濟下的天堂,西方議會民主保證了人民的權利,自由市場則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兩者結合則創造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美好生活。本文將試圖用事實和數字來分析事實的另一麵。
本文選擇日本作為主要分析對象,是考慮到日本在現存發達國家中最後建立現代工業經濟體係和政治結構,明治維新采取了全盤西化的方針,戰後又由美國親自主導民主改革,是一個徹底西化國家。由於走向現代化的曆史很短,曆史的遺跡非常多,易於把握真實的運行規律及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