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節(1 / 3)

業官僚的心意,吃醋爭寵罷了,所謂的議會民主,一張幌子而已。

議會雖然已是經團連的馴服工具,但大企業的官僚們並不希望這個工具索要太高的價碼,經團連通過巧妙分配政治獻金,始終讓議會中的大黨之間保持平衡,不使一黨獨大,防止一黨主導議會投票後和經團連討價還價。如果已經形成了獨大的政黨,就一定要在黨中搞分化,促成各種派別,這也就是日本自民黨等大黨黨內外鬥爭和不斷出現的各種派係的原因。(也是西方民主國家所有議會鬥爭的本質)

舉個例子,根據2004年《一次政策評價的發表》, (經團連網頁 ),自民黨得分85點,民主黨得分50點以下,自民黨明顯比民主黨更貼近經團連的主張。2004年,經過11年,經團連的有組織政治獻金再開,約40億日元,如果經團連下屬企業自主決定政治獻金方式,那麼40億日元基本會給自民黨。經團連統一獻金,則自民黨63%(85/135),民主黨37%(50/135),這樣就保證了自民黨不至於獨自控製議會,擁有與經團連博弈的能力。如果一定說日本是個自由市場國家的話,恐怕議會是唯一體現這種競爭原則的地方。

關於國會,這裏還要說一下,雖然立法活動和內閣決策已經基本為財團掌握,但議員能帶來的巨大利益和象征意義還是讓各派勢力趨之若騖。特別是官僚集團和一些特殊利益集團,更是希望直接掌握投票權而不是通過收買這種間接方式插手政治。這就構成了日本政治中特殊的“族議員”現象。所謂族議員,倒不一定是家族政治(雖然日本議員有相當比例的父子相承,甚至祖孫相承),但肯定是穩定的某一利益集團的代表,如運輸族代表汽車修理業的部分小業主和運輸省部分官僚反對取消車檢,厚生族直接代表醫生協會捍衛醫師優惠稅製等等。這些族議員在服從大財團之餘,還利用自己的合法權力及社會地位,千方百計直接為所屬的“族集團”牟取利益。這給日本議會政治帶來一些爭吵和不確定因素,但無論如何,沒有任何議員代表所謂的“人民”,他們隻是各個大小財團、利益集團的投票機器而已。

很顯然,日本的政治製度是赤摞裸的壟斷企業專政,經團連自己對此也並不諱言,而且公開的擺出一副“事實政府”的樣子。下麵是摘自經團連網站的一幅圖表。

圖1 21世紀日本應該成為的國家

這個圖表簡要說明了經團連對日本未來的規劃——日本作為東亞核心國家,提供資本和技術,其他東亞國家提供人力和資源,一起作為一個整體麵對世界競爭。這個規劃是否會成為現實暫且不論,但製訂這個圖表的行為本身足以反映經團連對自身的定位。

第四節 經團連與日本平民生活

少數財團和官僚控製了日本的政治和運轉,日本平民對此卻並沒有什麼抗議,至少是熟視無睹,隻有共產黨等少數政治團體不斷呼籲取締政治獻金,隻是無權無勢,在媒體靠金錢運轉的今天,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

不過,這不意味著日本平民已經被資本專政外麵的民主包裝所蒙蔽,普通日本人對社會現實還是有充分認識的。譬如,日本的議員被民間稱為“三ばん(bang)”議員,( “看板”、“皮包”、“基盤”,這三個詞彙的最後一個字的日語發音都是ばんbang)。看板就是廣告牌,有能力把自己的畫像貼到大街小巷。皮包裏裝的是錢,有錢方能當選,有錢才會投票。基盤則是老子遺留的勢力和人脈。日本的議員普遍世襲,老子英雄兒好漢,比如小泉是三世議員,自民黨幹事長安倍的老子是原首相,田中真紀子的父親是原首相田中角榮。由秘書承接老議員衣缽的也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