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1 / 2)

和商人得益,物價上漲,大部分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特別是使拿固定俸祿的下級武士,部分手工業主、商人受到很大打擊。一些下級武士在豪農豪商的支持下開始了攘夷運動。1863年的薩英戰爭和1864年的長州攘夷戰爭,均告失敗,英美等國僅以不到10艘軍艦進行炮擊,就輕鬆摧垮了攘夷派的軍隊,攘夷誌士們意識到軍事實力的巨大差距,直接攘夷不能成功,從而轉向了倒幕,因為幕府是日本的買辦勢力,代表少數從貿易中受益的高層貴族,要建立統一的日本,用全國的資源來進行貿易。在這種氣氛下,薩長土肥四藩聯合倒幕,同時打出“尊王”的旗幟,使倒幕派有“大義名分”,於伏見鳥羽一戰大敗幕府軍隊,1868建立了新的明治政府。

明治維新的核心人物,前期是明治三傑,西鄉隆盛(薩摩人),大久保利通(薩摩人),木戶孝允(長州人)。後期是伊藤博文(長州人),山縣有朋(長州人)。這些維新誌士都是下級武士出身。維新首先是廢藩置縣,藩主的領地被剝奪,打破封建割據,建立中央集權。然後是“士農工商”四民平等,允許自由通婚,自由擇業,土地自由買賣。武士的俸祿被剝奪,不再壟斷軍政職位,平民也可以從政從軍。由於政府可以對藩主和上級武士進行贖買,他們能夠成為新的特權階級,如成為商人、地主、資本家等,組成了新的組織結構,但在大工業體係建立之前,下級武士隻有破產一途。於是部分武士又造反反對新政府,1877年,西南士族擁戴西鄉隆盛反亂,爆發了西南戰爭。這是日本曆史上最後一場內戰。維新同誌間刀槍相見,最後西鄉隆盛兵敗自殺,同年木戶孝允病死,而獲勝的大久保利通在1878年被武士暗殺。值得一提的是,西南戰爭中,特權商人三井給政府提供物資,三菱為政府軍運送軍火和給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奠定了明治後財閥的基礎。後來,西鄉隆盛被平反,並於1891年在東京上野公園為他立了個銅像,牽著一條狗,西鄉隆盛是日本武士的象征。

1871年,岩倉具視、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伊藤博文等到美歐視察,細致考察了美歐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麵,回國後寫下了《米歐回覽實記》,其中美英各20卷,最為詳細,德國10卷。回國後,大久保利通以英國為藍本,開始改革,殖產興業,富國強兵。1850年代,幕藩為了增強軍事實力,從外國購買了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聘請外國技工,創辦了一些的槍炮、火藥、造船、製鐵等現代工業,一部分藩為了增強經濟實力,還引進了紡織等輕工業。維新後,這些現代工廠被明治政府接收和重組,設立了東京炮兵工廠、大阪炮兵工廠、海軍造兵廠、橫須賀海軍工廠等,由陸海軍省直接經營。1870年,日本設立工部省,致力於鐵道建設、礦山的開發、機械製造業等重工業基礎,從英國引進高爐技術,設立釜石製鐵所,確立了采礦—製鐵—機械製造的近代重工業。在政府向重工業投資的同時,華族(原來的公卿、藩主等封建貴族)大量投資現代工業,是日本最初的民營企業。後來政府為了減少財政負擔,把大量的官營事業免費或極低的價格交給三井、三菱等特權商人經營,並提供大量的經營補助金。三井、三菱等特權商人反過來為政府提供資金,左右政府的運行。這些亦官亦商的財閥,被稱為“政商”。 大久保利通視察美歐回國後設立了內務省,自任省長,致力創建紡織、食品等輕工業。內務省以官業為中心,對民間近代產業進行嚴格的規劃指導。

日本在維新以後的殖產興業,堅決限製外國資本的直接投資和合資,對曆史遺留的外國控製事業,不惜高價贖買回收利權。如1872年,高橋—橫濱間的日本第一條鐵路,是舉外債,聘請英國的技術人員自主修建,自主經營,堅決貫徹排除外國的直接投資和直接經營,與同期清國堅持單方麵開國的政策成了鮮明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