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8年兩次組閣,此人喜歡拉幫結派,構築了“山縣閥”,長期霸占日本政壇。此人還貪汙成性,曾經貪汙和挪用公款達日本歲入的1/10,是日本政壇權錢勾結的鼻祖,伊藤博文死後,作為長老的第一人握有選擇首相的決定權。)右大臣岩倉具視痛感日本海軍艦艇不足,要求海軍當局將3艘/年的造艦計劃翻一番,所需要費用由增稅解決。岩倉認為非常的增稅雖然使人民抱怨,但一時的抱怨不足慮,占領大陸才是長遠之計。在軍備完成前相對弱小的日本采取了對清朝妥協的外交政策,主政的伊藤博文采取維持現狀的策略,反對派自由黨則批判政府軟弱,比政府更加露骨的主張侵略主義。
此時的清朝剛剛在新疆平叛、中法戰爭中表現了傳統農業大國的實力,依然號稱亞洲第一大國,1885年,清國北洋艦隊增加了定遠、鎮遠兩艘戰艦,濟遠巡洋艦。到1890年,清朝有戰列艦2艘,裝甲巡洋艦6艘,巡洋艦2艘。陸軍號稱百萬,但近代陸軍隻有李鴻章的北洋陸軍3萬。儼然對日本有壓倒性優勢。
日本財政相對清朝要緊張的多,海軍無法自造大型軍艦,購買又無力支付船款,重炮火力與中國相差甚遠,被迫針對中國主力戰艦采取臨時措施。為了擁有能擊沉北洋艦隊主力定遠、鎮遠等目標的重型火炮,日本發行海軍公債1700萬元,建造了排水量4200噸的鬆島級軍艦三艘(鬆島、橋立、嚴島,以日本三處著名的景點命名,又稱三景艦,其中橋立為自建),各搭載一門32cm的巨炮。但由於三景艦是小艦體載巨炮,大炮的回旋必須靠轉動船體,瞄準困難,實際海戰的效果未知。於是日本又建造小型快速的巡洋艦,搭載15m和12cm的中口徑速射炮,發射速度是原來火炮的8倍,企圖利用快速和火力快的優勢壓倒中國炮重甲厚的優勢。期待已久的巡洋艦吉野號1893年在英國竣工,自建的3000餘噸的秋津洲號1894年3月完成。
隨著日本戰爭準備進行,日本海軍已經淩駕於北洋艦隊之上,1893年,海軍軍令部製定了作戰條例,然後又建立了戰時大本營體製,在製度上做好了戰爭準備。此時的日本軍隊可以說是一個怪胎,因為所有製度和軍械都是為了攻擊中國而定,不具有通用性,針對中國軍隊能發揮的威力遠勝對他國的戰鬥力。為了侵略中國,日本不惜冒險一戰。作為後著,軍部還秘密製定了10年後對俄羅斯的戰爭計劃,決定一旦朝鮮內亂就發動對清戰爭,還派出間諜刺探中國的情報,繪製中國地圖。
1894年,朝鮮爆發農民戰爭,清朝日本先後介入,日本有備而來,清朝倉促應戰,甲午戰爭爆發。7月25日,日本艦隊吉野、秋津洲、速浪號在豐島衝海域與北洋艦隊的巡洋艦濟遠、炮艦廣乙遭遇。日本艦隊的總噸位1萬1千噸,15cm速射炮8門,12cm速射炮14門,格魯伯26cm炮2門,格魯伯15cm炮6門,速度18節以上。北洋艦隊合計3300噸,格魯伯21 cm炮2門,格魯伯15 cm炮1門,格魯伯12cm炮3門,速度15-17節。日本艦隊占壓倒優勢,海戰結果是濟遠受傷逃走,廣乙彈藥庫爆炸成為廢艦。海戰中,由木造炮艦操江號護衛的滿載清軍的英國高升號運輸船接近,浪速號艦長東鄉平八郎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投降,清軍將兵拒絕,高升號被擊沉。浪速號隻救援歐洲人高級船員,射殺中國水兵。到第二天,除被法國軍艦救助的200人外,1000名兵將死亡。
1894年9月16日,中國軍隊因軍官團腐敗厭戰,在占上風的情況下拋棄良好的防禦陣地北逃。平壤陷落,17日世界史上首次現代海戰——黃海海戰爆發。日本艦隊有旗艦鬆島以下12艘,北洋艦隊有旗艦定遠以下14艘參戰,總排水量是4萬噸對3萬5千噸,平均速度16節對14節,總功率7萬3千馬力對4萬6千馬力,日本優勢。重炮日本11門,清國21門,但速射炮日本67門,清國6門,總戰力清國處於劣勢。此外,清國艦隊是在護送運兵船的途中遭遇日本艦隊的,展開隊列處離海岸不遠,限製了艦隊的機動。經過6小時戰鬥,中方超勇、致遠、經遠沉沒,揚威、廣甲座礁。日本艦隊獲得壓倒優勢,一艘也沒有損失。但旗艦鬆島被定遠的巨彈擊中,113人死傷,比睿、赤城也受到了巨大損壞。但日本艦隊船小炮輕對定遠和鎮遠兩艘戰列艦的主裝甲帶也無可奈何,退出了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