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為什麼要參與天貓雙十一呢?我們不是為了銷售本身,而是每周產品都不夠賣,我們核心的輸出是想到第三品牌跑個分,讓大家看看小米真實的熱度怎麼樣。我們在雙十一取得了單店銷售5.5億的戰績,單店破億的速度還挺有意思,天貓是在淩晨開閘,過了半個小時,真正是在0∶33,小米單店破億,這是我們正常的速度。其實天貓做了一個錯峰,剛過12點,很多用戶就將購物車的商品進行結算,前10分鍾天貓的流量是最大的。在這種情況下,小米依然創造了一個奇跡,這確實很了不起。
紅米手機通過QQ空間首發,我們沒有做大型的發布會,隻是邀請50多家媒體。我們為什麼有底氣去做這個?因為紅米是戰略型的產品,我們敢於直接說明幾個問題。第一,我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發布平台——QQ空間。剛才也講了,學生用戶用的最多的平台不是微博而是空間。同時空間也有來自內外的強大壓力,外部壓力是大家都在討論微博,認識不到空間作為一個社交平台的價值;內部壓力則是微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兩方都有很好的合作基礎。各取所需,共創雙贏,品牌的選擇很關鍵。
第二,產品本身。我們把市場上所有1000元手機、甚至是1500元手機買過來使用,沒有一款產品從配置到市場能跟我們比擬,尤其是當我們殺到799元以後,我們認為產品的體驗和性價比肯定是無敵的。隻需要找到一個通道,就能夠快速把產品特性擴散出去,所以做不做發布會也就不重要。後來做了線上的首發,效果是什麼呢?新品發布之前有一個新品猜想,有650萬用戶參與。當天首發10萬台,有745萬用戶預約。第三平台的數據在QQ空間,我們看到總共有1000多萬粉絲參與,將近900萬都是通過當天活動獲取到的。所以在做市場營銷、拉粉絲的時候,除了常態的運營活動之外,一定要抓大事件,大事件之後一定要砸產品,一下把它拉起來。
參與感2.0的八大注意:
第一,說人話。你在做任何一項設計,營銷活動也好,要盡量考慮場景化。不要紙上談兵,然後不顧場景。
比如,2014年5月份,小米要在國家會議中心參加一個高富帥的場子,這個場合大概參會的高富帥有10000多人,除了中國之外還有32個國家,有200位演講者,目前應該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的場子,那時候壓力很緊張,我們在這個場上露麵的話要整好一些。那時候我們最資深的設計師,也是我們PPT應用最頂級的設計師,反複修改了大概5個版本,最後的海報出來的時候大家都笑了,一看就屬於那種典型的外麵小攤,打印還送設計的那類(上麵直接寫著“小米手機”四個大字)。不過到了國家會議中心,相比新浪、騰訊、91等公司的宣傳海報,小米在場麵上看反而是最明顯的。
所以要充分考慮場景化,要講人話,對於一個設計師來講,他會覺得在電腦屏幕看是這樣好,但實際上更要注重場景化的設計。
第二,別跑偏。別跑偏的核心是抓重點。我們很容易把噱頭當賣點來做,或者做產品的時候經常去創造某些需求和重點,但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重點。做營銷的同事寫文案很容易雲裏霧裏,本身是一個小噱頭,卻把它當成重點來寫。
比如,現在老人手機的重點都抓得非常準,比以前做得要好,大按鍵、聲音又大,還有手電筒。但大家都忽略了一個需求,老人用功能機失去樂趣,其實他們也可以用智能機看新聞、玩微信。你給家裏的老人買了一部手機,第一件事就是把字體放大,把聲音開到最大,把屏幕對比度開到最大,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做了很大改進,比如超大的數字鍵盤,包括整個桌麵全部簡化。我們想老人常用的功能是什麼?後來我們就把老人常用聯係人的名片放到桌麵上最大化一點,這給老人用應該是超好的體驗,類似的微創新我們還有很多。
第三,別撐著。別撐著就是要掌握合理的營銷節奏。我看到很多企業啟動新媒體營銷的時候,基本是一鍋粥都上。他們把幾個渠道都做了,建立一個班子,這是最典型的第一步,第二步運營時就沒有把握好節奏。他們要求微博運營團隊,輪到誰來運營微博,每天至少發30條微博。我一聽這個就瘋了。所以營銷節奏怎麼去把握,還是要客觀分析。
第四,接地氣。互聯網肯定是反對高大上,在運營上大家不要害怕所謂的品牌,覺得自己是高大上的品牌就要用高大上的說法去做,時代已經變了。像我們剛剛發布的小米路由器,有一個正麵圖,雷總說小米的新玩具來了,我認為這個定調是我們想要的。小米路由器是給發燒友的新玩具,因為普通用戶根本不知道路由器,隻有懂電腦的發燒友才知道。後來網友根據正麵圖搞了很多PS,有土豪暖水瓶、剃須刀,最拉風的是年輕人的第一台豆漿機,這個文案寫得很深情:慵懶的清晨,加班的深夜,一杯濃濃的豆漿,給你如家的溫暖!全部頂配:驍龍600四核1.7G,2G內存br8G閃存;手機遙控顛覆性的交互方式;WiFi雙頻藍牙4.0;深度定製的MIUI V5豆漿版。
九陽的王總(王旭寧)反應非常快,說要不要一起搞個豆漿機,把雷總嚇得滿頭大汗。
第五,別動搖。整個品牌戰略至少要堅持10年不動搖。小米手機的包裝盒一直堅持用環保的包裝,從小米一代開始都是這樣,但到了紅米的時候有過猶豫。很多人說能不能換個包裝,比如黑色或者其他材質。他們的反應非常強烈,但都被我按下去了,我的決策就是隻能堅持一種品牌,而他們考慮的是成本問題。因為一個小米手機包裝盒將近10塊錢,10塊錢做2000塊錢市場,算貴的,一般廠商可能隻是三五塊錢。1000塊錢手機大概用兩三塊錢的包裝盒,後來提方案的同事說,我們用好一點兒的5塊錢不錯了,但是達不到這個層次,我們曾經還用過仿進口紙,但是最後那個材質真的是差很遠,你不比較不知道,但你習慣這種品質以後就停不下來了,所以你會發現我們為了堅持某種定義,做戰略的時候就可能要付出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