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思故他在(1 / 1)

他思故他在

——王小波的思想世界

許紀霖

曆史常常出現這樣的圖景:有些人生前聲名顯赫,死後很快被人忘卻;另一些人一生寂寞,身後卻被發現具有特別的價值。王小波應該屬於後一類人。盡管在他活著的時候,曾經得過海外多種文學、電影獎項,但基本是牆內開花牆外紅,國內的文學圈一直對他保持著沉默不是出自敵意,僅僅是因為無法理解他。

在中國文化的精神譜係上,王小波似乎是某種異數:不僅其文學風格無法歸類,而且這個人也難以理喻,從年齡來說,王小波屬於紅衛兵一代人,但偏偏最缺乏紅衛兵的狂熱激情,反過來倒多了一份英國式的清明理性;從思想脈絡來說,他似乎是半個世紀以前中國自由主義的精神傳人,但又不似胡適、陳源那樣帶有自命清高的紳士氣。我們很難想像在中國文化的內部,會有王小波這樣的人出現,但其人其書又分明不是西方文化的產物。王小波,成為一個對評論家智慧挑戰的闡釋對象。

王小波的一生是實驗性的。他隻活了四十五歲,但他將這短暫的一生都用來了探索——文體的與思想的。關於文體的探索,因為非我本行,隻能留待文學專家去研究;令我更感興趣的,倒是王小波的思想探索,他的幾乎是獨一無二的自由主義精神獨白。

王小波的遺孀、社會學家李銀河說過這樣一段話:(1)

有人說,在我們這樣的社會中,隻出理論家,權威理論的闡釋者和意識形態專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來,小波是一個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義的立場貫穿在他的整個人格和思想之中。讀過他文章的人可能會發現,他特別愛引證羅素,這就是他所謂氣味相投吧。他特別崇尚寬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對一切霸道的、不講理的、教條主義的東西。

—個羅索的信徒、熱愛理性和思考的自由主義者、獨立不羈的民間撰搞人——作為思想家的王小波,留給後人的,就是這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