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思故他在 “與說話相比,思想更加遼闊飽滿“(1 / 2)

他思故他在 “與說話相比,思想更加遼闊飽滿“

王小波給人的一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理性,那種清晰的、冷靜的英國式的經驗理性。具有這樣理性精神的人,即使在當代中國自由知識分子中間,也屬於鳳毛麟角。

王小波曾經狂熱過。他這一代人,或多或少有過一段失卻理性的日子,以十七歲的弱冠之年,響應偉大領袖的號召,隻身跑到雲南邊疆,戰天鬥地,未始不是一種革命時代的青春騷動。然而,嚴酷的現實很快覆蓋了理想主義的烏托邦想像,王小波開始沉默。“在我不會說話的時候最想說話。在我真正能說,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反倒沉默了。”(2)

他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員。語言的沉默是對流行話語的抗拒,但內心的思考就此啟程。在那個狂熱的時代,人們說得太多太多,而想得太少太少。說話是為了獲取話語的霸權,而思考僅僅是為了求得真知。

當時,在那些鄉村思想家俱樂部裏,許多陷於迷惘的紅衛兵也在思考。然而,王小波依然是獨特的。有些人思考,是因為落入了“失語”的困境,或者被剝奪了話語的權力。為了重新獲得“說”的資格、話語的權力,不得不後退一步,磨礪思想的利器。以後,當曆史又重新提供了話語舞台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出山說沾了。這些人,是永遠不甘沉默的,“說”的衝動大於“想”的興趣,渴望話語權力成為思考的終極追求。而王小波呢,對“說”似乎沒有什麼興趣,對權力話語更是興味索然,有意思的是“想”,是“思維的樂趣”。“與說話相比,思想更加遼闊飽滿。……沒有思想,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3)

追求思想,而非權力話語,是知識分子更本質的屬性。知識分子要有思想,首先須有知識。但在中國知識界,尤其是那些風頭最勁的頂尖精英,常常是思想有餘,知識不足。雖然,他們在公眾眼裏有思想的魅力,但那些魅力大多來自道德的激情、修辭的華麗和可憐的一點小聰明,背後的知識底蘊卻薄得像一張遮羞的窗紙。相形之下,王小波盡管很少以知識分子自稱,但他比那些自命不凡的知識精英更知識分子。他喜歡知識,不是由於知識有用,會提高科技生產力,或帶來權力話語,而僅僅是因為知識是好的。大學期間,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數學老師在課堂上的一段話:“我現在所教的數學,你們也許一生都用不到,但我還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應該讓你們知道。”(4)

王小波所追求的,正是那些好的、卻並非有用的知識。否則怎麼能夠想像一個學商業經濟科班出身的,以後會棄商從文,成為一無憑藉的自由撰稿人?自由撰稿人,如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甚至連某些緊抱鐵飯碗不放的人也以“大陸自由撰稿人”自居(因為“自由撰稿人”=“自由思想家”?),但王小波辭掉鐵飯碗,僅僅是為了探求好的知識,為了更自由的思考和寫作。

王小波明白,知識實在是太重要了,它是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最終憑藉。古代的教士和儒±擁有《聖經》或《論語》,因而也擁有話語的權力。現代知識分子不再手握聖書,卻擁有知識,知識本身可以取信於人,盡管它不一定能帶來權力。(5)這些年,我們談論了知識分子的崗位意識,談論了“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王小波沒有參與談論,但他的處世立身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人格範型。知識分子的崗位在哪裏?就在其獨有的求知領地;他的所有自由與獨立,首先依據於知識的至上性與自洽性。知識分子的最高境界就在於求知本身,至於為人生、為民族也好,雖然未嚐不可,但與求知比較,都低了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