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黃鶴樓初創文學社;英租界複演風雷(1 / 3)

《黃鶴樓》詩曰: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自從唐朝大詩人崔顥的《黃鶴樓》詩作問世以後,樓詩相得益彰,更是風雅無限,黃鶴樓登臨勝地,本名盛天下了。

相傳黃鶴樓是三國時,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始建於湖北省武昌蛇山黃鶴鵠頭,隔長江與龜山遙相對峙。初建時樓高九十九尺,三層八方形;它依山傍水,拔地刺天,雕梁畫棟,形製奇絕。被譽之為 “天下絕景”,使無數騷人墨客詠歎不已。所惜者,因武漢三鎮地處中原,扼“九省通衢”水陸要衝,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火連綿不絕,天災人禍迭見,致使武漢三鎮沉浮無常,黃鶴樓也隨之時毀 時修,屢興屢廢。

最後一次是清同治年間修複的。光緒十年八月(1884年),武昌漢陽門失火,殃及黃鶴樓,又成廢墟。時臨晚清,內憂外患,國事日非,再也無力重建。直到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近二十年,調赴北京任 軍機大臣後,其門生故舊,在原黃鶴樓舊址附近,另外修建一座風度樓,以誌懷思,並抒廢墟之歎;但這風度樓的氣勢格調卻大為遜色,黃鶴樓名存實亡,轉而成為泛指附近的地理名詞了。

當年隻因黃鶴樓舉世聞名,後又競相錦上添花。曆代好事之人,在其周圍修建起許多亭台樓閣,形成眾星拱月、獨具一格的建築群。如:聖像寶塔(又稱孔明燈)、湧月台、太白堂、呂祖閣、呂仙亭、 鵝字碑(傳為王羲之書)、禹碑亭(蝌蚪文),還有琳琅滿目的曆代名人詩碑之類,以及元末農民義軍領袖“大漢陳友諒之墓”等等,吸引著遠近遊人、羈客,成為長江中遊的一顆明珠。曾幾何時,就 開設起許多大小茶館,還有那算命的、看相的、測字卜課的也應運而生。再有走江湖賣藝的、弄武術的、賣膏藥的、耍把戲的,也在這裏獻藝謀生。那挑擔賣小吃食的,從最便宜的油炸臭豆腐幹子、水 煮荸薺,到馳名全國的“沔陽三蒸”——蒸魚、蒸肉、蒸菜,應有盡有。災荒年月,農民流離失所,也有在此賣兒鬻女的,另有那擺滿路邊的各類荒貨攤子等等。黃鶴樓一帶人群熙熙攘攘,遊客摩肩接 踵,整日像趕廟會一般。

時至清朝末年,歲次辛亥(公元1911年)大年初一清晨,蛇山腳下武當宮內,黃鶴樓後呂祖廟裏,香火彌漫,煙霧繚繞。拜神的、送香的、求子的、許願的,擠滿殿堂。沿山腳下,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這時,在山腳下人流中,正有三三兩兩新編陸軍士兵走上山來。他們身著土黃色新軍製服,頭戴寬簷軍帽,腰束布皮帶,一路談笑,一路欣賞瓊樓玉宇的雪後山景,向奧略樓走來。

此刻在奧略樓上已有三人等候。其中一人身穿長棉袍,頭戴禮帽,頸圍長圍巾,全身便裝打扮。他軀體魁梧,膚色黝黑,年方二十四歲,這人便是蜚聲武漢報界的《大江報》主筆,湖北蘄州才子詹大悲 。

另兩位穿便裝的都是湖南人,一樣的長掛臉,眉清目秀,很像親兄弟。高個子舉止瀟灑,氣宇軒昂,年二十六歲,名叫蔣翊武。

矮個子五短身材,機警聰慧,年二十七歲,名叫劉複基。兩人曾參加過黃興領導的甲辰年長沙起義,失敗後,劉複基隨黃興亡命日本,參加同盟會。蔣翊武赴上海辦刊物遭查封。後來,蔣、劉二人在湖 南、上海等地無法立足,便旅居湖北。兩年前在漢口《商務報》

結識詹大悲,共同陳析國事,研究革命方略,決心為推翻滿清專製王朝做一番事業。蔣翊武、劉複基兩人離開《商務報》投身新軍當兵,參加籌組革命團體。隻因原來組織的群治學社、振武學社均被黎 元洪派員偵出破壞,受盡挫折,年前才又聯絡潛伏的老同誌,改組成立文學社。由詹大悲以《大江報》名義發出請柬,邀約於辛亥大年初一,在黃鶴樓舉行新年團拜。實是首次聚義,成立文學社。

各營盤代表近二十人相繼來到奧略樓三樓,均是二十多歲年紀,個個血氣方剛,喜氣洋洋。詹大悲是唯一穿便服的非軍人,他熱情地與眾人打招呼。眾人圍成一圈,舉行團拜,互道年喜。大家依欄杆坐 定後,蔣翊武便把《大江報》鉛印的《文學社簡章》分發眾人,用濃重的湖南口音說道:“今天是文學社成立大會,請諸位先看看簡章。”

眾人接過簡章,凝神注目,隻見上麵寫道:

文學社簡章

一、名稱:本社以聯合同誌研究文學,故名曰文學社。

二、組織:本社設社長一人,副社長一人,文書部長一人,評議部長一人,均由社員推舉之。

(甲)文書部……

(乙)評議部……

三、職責:社長管理本社一切事項,督同社員發展社務。

副社長協助社長發展社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