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孫中山登臨黃鶴樓;文學社歸並(2)(2 / 2)

孫中山離武漢後,孫武決意另樹一幟,積極發展民社小團體。

劉公原是共進會掛名會長,首義後出任總監察,後改任北伐左翼軍總司令,率兩千人出鄂北豫南,業已離開武昌,不再返回共進會事,共進會也就自行解體了。談及往事,孫武就說:“武昌首義本是共 進會的功勞,與同盟會沒有多大關係!”

至於文學社,民國成立後亦麵臨新的形勢。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籌辦《民心報》,開辟專欄,征求意見。有的主張“廢棄舊名,另組新黨”;有的說另組新黨與原來宗旨相違背。正在彷徨之際,同盟會湖 北支部派人向蔣翊武接洽,希望文學社並入同盟會。由文學社舉副支部長一人,幹事若幹人,參加同盟會湖北支部領導機構。

與此同時,袁世凱在京就職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後,電召武昌首義有功人員晉京授勳授銜,名單中有:蔣翊武、孫武、張振武、吳兆麟、蔡濟民、鄧玉麟等十五人。赴京人員行期在即,蔣翊武與諸同誌協 商後假漢口篤安裏二號開文學社幹部會議。出席會議的有:

王憲章、楊王鵬、章裕昆、張喆夫、李慕白……二十餘人。

蔣翊武擔任主席,發言道:“吾文學社原是武昌革命之中心力量,雖與同盟會無組織上的關係,但實受孫中山先生革命學說之影響,遙戴孫中山先生為吾輩精神領袖。現在吾會已完成推翻滿清的曆史任 務,民國業已建立。經與諸同誌磋商,文學社今後趨向加入一大政治團體,共同努力,以收全國統一之效。本社長提議加入孫中山先生所創立的同盟會,提請諸位同誌討論。”

與會同誌均表示讚成,遂一致通過歸並同盟會。另外,推舉原文學社副社長王憲章為副支部長、楊王鵬為交際主任、王守愚等三人為幹事。

在返回武昌的專用輪渡上,蔣翊武縱覽江麵,引起無限浮想:

武漢三鎮渡江奔波,不可數計。自創立文學社到今日歸並同盟會,曾遇到多少驚濤駭浪,心潮起伏,感慨係之!張喆夫走近問道:“翊武,你打算何時啟行晉京?”蔣翊武道:“等待歸並手續結束,即 刻就道。”張喆夫低聲道:“聽說蔡濟民不肯去,他不要那中將軍銜,他說這是調虎離山之計。”蔣翊武歎口氣,說道:“我對晉京不抱幻想,政治風雲,詭譎莫測。隻願多增加一點見聞,對政局多一 點了解。”楊王鵬湊過來,低聲說道:“我昨夜借宿《震旦報》館,人們議論說同盟會不該舉黎元洪為協理。編輯蔡寄鷗說‘反正前夕,黎匿跡床下;漢陽失守,黎棄城出亡。’黎究竟有何英雄行為? 旁邊貢少芹故做辯護道:‘匿跡床下,覺豎子不足與謀;棄城逃走,乃孔明空城之計。’”眾人聽了笑得前仰後合。

說笑間,專輪靠岸,眾人入漢陽門,蔣翊武忽靈機一動,說道:

“去年正月初一,我們在黃鶴樓創建文學社;今日開最後會議,又路過黃鶴樓。時間還早,我們何不登臨一遊,以謝山川保佑!”曾參加去年團拜的王憲章、蔡大輔、張喆夫等極力讚成。於是眾人便沿 山拾級而上。

這時,夕陽西下,從雲靄中噴出萬道霞光。登上奧略樓,但見山川壯麗,景物璀璨。放眼遠方,大有抱負已展,積鬱盡消之感。隻有隔江漢口清軍縱火的火場,呈現一帶焦土瓦礫,給人心靈無端投下一 道長長的暗影。王憲章道:“去年大年初一,吾社在此創建時尚處秘密狀態,今日總算揚眉吐氣了。”蔣翊武道:“勝利來之不易,我們付出了血的代價。彭劉楊三烈士就義於起義前夕,張廷輔,楊選 青死於戰亂,詹大悲尚流亡上海,還有陽夏鏖戰中犧牲的成千上萬烈士。每念及此,我就食不甘味……但願早日建起烈士祠,以寄哀思。”楊王鵬道:“翊武感情豐厚,頗富詩人氣質,何不賦詩一首以 誌紀念。”蔣翊武道:“我怎敢談詩?唐朝詩人崔顥寫了《黃鶴樓》,詩人李白來此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兄弟一介武夫,有何資格做詩,不要取笑了。”眾人不依,說道:“武人 也要做詩。景物雖舊,誌趣各異,我們湊首詩吧!”蔣翊武說:“讓後來人去寫吧,革命的事情還多著哪,我們把眼前的事做好。”

是的。人們永遠記得辛亥革命,記得武昌首義,有一首《中華大紀念》這樣唱道——十月十日義旗揚,革命軍隊起武昌,霹靂一聲江漢平,漢口漢陽樹漢旌。

各省聞風爭響應,秦晉滇粵皆反正,江浙聯軍平金陵,大江川南無膻腥。

十七省代表,選舉到江寧,元帥黃興黎元洪,組織政府討虜廷。

虜廷聞之心膽驚,遣使求和到滬濱,和議不成戰禍緊。

孫文歸國民氣振,共和元年元旦辰,孫大總統履任到南京。

中央政府告成功,誓師北伐搗黃龍,黃龍指日平。

四萬萬人人多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