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民跟隨進入茶店,忽見一西裝客迎麵走來說道:“展堂兄別來無恙乎?”胡漢民愕然,麵前人右半臉傷疤麻點如同核桃殼,許久才辨認出是孫武,急忙握手說道:“是搖清兄吧?!聽說你起義受傷 ,差點認不出來了呢!”於是,二人坐下攀談。胡漢民道:“我從報紙上見你發表聲明,說要入山,謝絕世事。千萬不要這樣,我到武昌就打聽你呢!”孫武道:“報紙上對我事宣傳頗多,人言可畏啊 !不管他人如何說,我問心無愧。兩年前,兄在香港介紹我入同盟會,我回省即以共進會相號召,發動新軍,組織起義,曆盡險阻,差點送上性命,終於取得首義成功。今日民國成立,在漢見到總理及 仁兄,我總可有所交代了。”胡漢民道:“我在南京聞武昌發生暴動,極為關注,連發兩封電報給黎副總統,說你為革命奔走多年,武昌首義,功績卓著。即便行事用人或有不當,解職以避賢路,也算 可以了。絕不可暴動圍攻、殘害家屬。電文由我起草,孫大總統簽署電達黎副總統。抵武昌後,我私下曾向黎副總統詢問吾兄情況,得知聘兄為軍政府高等顧問,食上等一級俸。說民軍暴動、家屬被戕 ,純屬謠傳……”孫武道:“多謝展堂兄關照。”
這時,辦事人前來請孫武主持宣布開會。胡漢民道:“先開會吧!等一會兒,我當專門介紹你和總理晤談。”
茶廳中各界人士濟濟一堂,孫武主持會議,先請胡漢民發表講話。
胡漢民首先介紹孫中山的革命曆史,再申述來湖北的三大意願。一是調查戰跡,憑吊忠魂;二是傷痛瓦礫,督促建設;三是哀痛流離,撫卹瘡痍。然後,胡漢民請孫中山發表演說。
孫中山起立演說道:“武昌首義,陽夏激戰,同誌們同心協力,艱苦奮鬥,推翻了滿清皇朝,種族平等目的業已達到。現在各團體紛紛建立,講求自由,當然是大好事。但當建設之始,必須注意兩件大 事:第一是政治;第二是言論。各團體運用言論發表意見,幫助政治改革實有必要。可是團體太多,力量分散;黨派太多,意見分歧,對推進政治革命又難有好處。像南京、上海,紛紛擾擾,爭論不已 ,因而很少能為民國謀公利。我常想,最好成立一個很大的民黨,才能真正的監督政府。我提倡革命,擬分三步走:一、民族平等業已完成;二、政治改革正在進行;三、社會建設,還要等待未來。所 以說要等待,實因政治障礙多。而各團體意見紛紜,莫衷一是,甚至互相糾纏,怎能幫助政府改革政治?恐怕長此以往,還會產生不良的惡果。英、美各國社會團體黨派紛爭的弊端,務須引以為戒。今 後當聯合各小團體,小黨派組成一個大黨,使之成為監督政府的有效機關。”
孫中山又說:“當前有很多人對我不了解,以為我功成身退。而不知我之所以辭職,實想和同誌們一道在第三步中共同找一個統一改進的辦法。今天承同誌們盛意歡迎,不勝感謝,也希望各個團體共同 分析研究我的意見。”
孫中山的演說,不時引起熱烈的掌聲。
最後,孫武起立致詞。重述孫中山的講話要旨,並請各團體有識之士,共同勉勵。
旋即賓主赴宴歡敘,席間談笑風生。孫武舉杯向孫中山敬酒,胡漢民向孫中山介紹道:“這是孫搖清即孫武同誌,吾盟會員,是武昌首義主要領導者。”孫中山舉杯點頭作答:“聞名!聞名!”相互寒 暄。
孫武敬酒後回席落座,心中逐漸不自在起來。自從武昌“倒孫”風潮後,孫武自請辭職,蟄伏漢口租界,今天是首次在社會上拋頭露麵。過去辦共進會時,經常以孫文之弟名義網羅人員,許多人也以為 孫武與孫文有某種特殊關係,不想今日晤麵,孫中山竟拿他當常人看待。孫武看那廣東店主和孫中山談興正濃,不免由嫉而恨,覺得曆史未免太不公正……
4月12日,孫中山到達武漢的第四天,出席了最近成立的同盟會湖北支部召開的歡迎大會。黎元洪以同盟會協理身份,陪同出席。到會男女約二千人。
孫中山在掌聲中發表長篇演說道:同誌們今天開這樣的大會,是同盟會成立以來所未有。我個人忝居總理,追隨同誌們之後,得到同誌們推許,既感且愧。
繼之,孫中山就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發表意見,期望引起大家共同注意。最後,著重談首都地點問題,就北京、南京、上海、武昌四處的政治、經濟、地理交相剖析,最後說:“……居中馭外的還要推 武昌為天府。至於士氣民心,素稱振奮,武昌首義之功,就是最好的表現。目前建都北京,局勢所迫,不得不權行遷就罷了。”
此番讜論,博得一片歡呼,掌聲雷動。
接著,黎元洪以同盟會協理身份致敬詞,對孫中山奔走革命,恢複中華,建立民國之功績,極備推崇。對孫中山功高不具,解職下野深表敬仰。對來鄂巡視,甚感欣慰。
是夜,黎元洪在軍政府舉行盛大宴會,宴請孫中山一行及同盟會湖北支部主要成員。席間,孫中山又對民國外交、漢陽兵工、漢口建設、湖北女學等發表了意見。
4月13日,孫中山一行首途離開武漢回上海轉廣東。啟行前夕,致書武漢歡迎團各團體,臨別贈言道:“……本期稽留時日,得相與從容討論此後之建設問題。以粵事孔殷,函電交迫,勢難久延,擬先回 粵一行,再謀相見。此次各界各團體諸君,盛意隆情,統此申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