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很多。小皇帝現象不像在中國那麼普遍。

父母的出發點是在一定程度上寵他,但也知道這樣不好。剛才,你提到小皇帝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發言權增大。但孩子在美國家庭中的發言權本來就比較大。沒寵壞他的時候,他的發言權就是那麼大。比如,要去吃飯,父母很可能問5歲的孩子想去哪裏;如果他想吃比薩,而媽媽想吃中國菜,那麼他們會進行談判。這是中美家庭養育孩子方法的根本不同——孩子的意見更受尊重。

袁嶽(Victor Yuan):

我想,區別在於,美國是一種成人與兒童劃定邊界,各自尊重的模式。而在中國,以前是成人把小孩不當獨立的人看,總覺得孩子是不健全的,因而不需要受到尊重。而現在則是過於容忍孩子權利的擴張。成人在孩子的進攻麵前束手無策。

第四篇 開放的情感世界話題37:對代溝的疏導不夠

話題37:

對代溝的疏導不夠,是引發社會關係緊張的重要因素

袁嶽(Victor Yuan):

現在的代溝周期縮短了。每隔三五年,人們的看法都會改變。我爺爺和我父母之間存在代溝,父母和大哥大姐有代溝,大哥大姐和四哥四姐之間也有代溝。他們的社會價值觀不同,代際溝通模式不同。年輕一代和老一代的代溝增加了,代溝的總量增加了。

代溝的表現有四個方麵。第一,家庭成員擁有的信息量不一樣。越是年輕人,獲得的信息量就越大、越雜,思想越多元化。第二,新一代的權威觀念發生了變化,他們不會自然地接受權威。第三,新一代艱苦奮鬥的傳統以及細水長流的觀念很薄弱,年輕人相信應該更多地花錢、追求更多的享受。第四,中國新一代的反叛程度比西方社會表現還要嚴重。從現有的教育渠道看,今天的代溝不明顯,它主要表現在非正式社會關係領域,比如夥伴關係、網友關係和家庭關係中。一個孩子在學校是好學生,但他還有不為人知的其他方麵。一方麵,這說明了他有了更大的生活空間,另一方麵說明大家通過溝通達到共識的機製不夠強,這導致了在正式溝通中代溝被隱藏起來。一個學生不敢在老師麵前大聲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以免被看作壞學生。中國社會的代溝廣泛存在,與過去相比更多了,但對它的解決和疏導不夠,這是引發社會關係緊張的重要因素。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在美國也存在代溝,而且情況一直如此。在美國,代溝還是一代和另一代的區別。我和父母的代溝與我和一個比我小10歲的人的代溝是不一樣的。最重要的是由你長大的時候的社會狀況和經濟因素決定的。看法不同的周期縮短,在美國不被稱作代溝,而被看作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我的看法可能與比我小5歲的人不一樣,但不一定算是代溝。談到代溝,第一個問題是,你在什麼時候和什麼背景下長大。現在的信息量比以前多,媒體的內容和媒體對兒童的影響力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結果,上世紀50年代與80年代長大的人所看的電影和電視就不一樣。像我這樣年齡的人可能在看電影、看電視和聽音樂方麵與其他年齡的人在品味上有所不同。年紀越大,對新技術產生的舒服感越低,價值觀也會有不同。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現在的美國年輕人比他們的上世紀60年代長大的父母稍微保守一些,這是一種逆轉。在上世紀70年代~90年代,美國聚積的財富是前所未有的,現在的年輕人是在這種空前富裕下長大的,所以年輕人對物質的看法更務實、更成熟。代溝的存在不可避免,但是在美國,並不意味著年輕人和年紀大的人更不容易溝通了,溝通還不是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