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知道,如果他們做得不好,就會失去這個客人。失去這個客人,不是失去客人今天不花的10塊錢,而是失去將來他可能花的兩三千塊錢。我在北京的商業場所遇到問題時,經常會跟商家說:“你應該放長線,釣大魚”。美國商家就是這種態度,目的是將來讓你買更多東西。

袁嶽(Victor Yuan):

在所有法律權利裏,中國普通人對消費者權利知道得很多。過去幾年裏,媒體推動較多的是“三一五運動”(每年的3月15日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甚至提出“天天三一五”的口號。現在,消費者權利保護機製的發展動力來自三個方麵:第一方麵來於自然競爭,如果你不保護消費者,那麼就會損害自己的競爭力;第二方麵,媒體在這方麵的積極性很高。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是最積極的半官方機構之一。司法保護是最後一關。除非萬不得已,消費者才會采用這最後的手段。相對而言,中國消費者權利保護機製還是較完善的。

消費者權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知情權,二是善後服務權,三是救濟權。現在侵害消費者權益比較多的問題出現在這幾種:一是虛假廣告,誤導消費者。二是,利用消費者不太注意的細節,侵害消費者權利。比如,購房協議中若幹條款沒有得到尊重——如房子少量了幾平方米,本來計劃的綠地上蓋了會所等等。三是,質量問題。尤其是潛在瑕疵,如汽車內部的一些問題,一般人根本不會注意到。四是信用問題。如網上訂的商品東西一直沒有送到,郵購了東西沒有送到等等。以前假冒偽劣問題突出,現在這個問題還是很嚴重,但政府對保護消費者這方麵權利的重視程度有很大提高。

第五篇 社會經濟生活豐富了、疏遠了話題46:付小費在美國人的頭腦中是一項義務

話題46:

付小費在美國人的頭腦中是一項義務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小費在美國很重要。在一般情況下,隻要在外麵吃飯就涉及小費,除非吃快餐,如麥當勞等。但隻要有服務員,他把菜和飯端過來,就涉及服務費的問題。在一般情況下,服務員工作很辛苦,工資不高,收入主要依靠小費。小費占收入的20%或15%,沒有小費他就無法生活。這就使小費變成了不可缺少的經濟來源。在任何人的頭腦中,這都是一項義務。通常,應付小費是消費的15%。

不付小費的情況隻在服務員不禮貌、出現嚴重問題時才發生。這種情況非常少。我在美國出生長大,所看到的拒絕付小費的情況,在36年裏也隻有一兩次。那真是因為服務特別差。

付小費的其他情況包括坐出租車和到旅館請人搬行李等。在這些情況下付一兩塊錢小費就行了,而不是15%。坐出租車付10%的小費。嚴格地說,服務員應該為小費報稅。但許多人少報,因為付的都是現金。

袁嶽(Victor Yuan):

在中國,小費作為例外存在著。在涉外賓館、高檔娛樂場所,如果有人幫你遞手巾,幫你搬行李,你都應該付小費。但在一般情況下不存在付小費的現象。有一個領域是例外,就是地下性服務場所或相關場所,小費是主要的報酬方式。比如在某些卡拉OK和按摩場所,那些服務者的收入方式就是以付小費來體現的。這幾乎是中國目前惟一一類付小費的場所。

第六篇 時尚消費:情感化、自我化話題47:美國人更傾向於在國內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