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tein(方大為):

我們要思考手機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和問題:它延長了許多人的工作時間。在中國,以前家裏沒有電話,下了班,就不能找到你。有急事隻能騎自行車去找你,不急的事就等明天辦。現在隨時可以給你打通電話。這種技術帶來了更多的工作和麻煩,減少了屬於自己的時間。當然,我們要承認,手機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如果你在路上堵車了,就可以打個電話辦理一些事情,但開車時打電話是不安全的。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應該對手機的用法製定一些新的管理規則呢?

第六篇 時尚消費:情感化、自我化話題55:對中國消費者,品牌觀念有重要價值

話題55:

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的中國消費者願意選擇超過自己消費能力的品牌

袁嶽(Victor Yuan):

對於中國的消費者來說,品牌觀念有著重要價值。大家能夠感到,有牌子的東西比沒牌子的要好一些,一直有名的國際品牌可能更好一些。在中國人所認知、喜愛的品牌中,美國品牌所占比重最大。重要原因是美國重視中國市場,注意建立融入本地的形象,像寶潔、惠普等就通過公關市場工作樹立了很好的本地化形象。在這一點上,日本品牌就不如美國。中國本地的品牌成長得也很快,比如聯想、TCL和娃哈哈等。

人們選擇品牌來包裝自己,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但有一種現象是,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的中國消費者願意選擇超過自己消費能力的品牌。假如不能,就會選擇假冒名牌。在北京秀水街就可以看到這種產品。它們看起來與真的差不多,但價格低很多。許多國際友人也喜歡在那裏買東西,覺得很實惠。我的女同事們常常告訴我,在那兒買東西要“照腳脖子砍價”,意思是攤販叫價後,你可以用1/5或1/4的價錢來還價。國際友人就沒這個意識,所以普通攤販更願意把東西賣給外國人,獲利高。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人追求名牌的熱情達到高峰,那時候也是雅皮士生活方式流行的時期。從汽車到衣服,選擇有名的牌子就會讓大家覺得這個人有社會地位。除了這種社會地位的問題,品牌還涉及情感。例如,許多美國人小時候用的牙膏牌子是Crest(佳潔士),與它產生了親密的關係。他長大後會一直用Crest,因為同樣的牌子讓人懷念以前的日子,有感情的聯係。在美國買名牌產品時,不是為了名牌而名牌,而是為了名牌代表的質量。如果買一雙鞋、一幢房子,如果買了名牌,心裏就覺得踏實,對質量和售後服務更有信心。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除了名牌以外,美國人越來越多選擇沒有牌子的東西。這種做法現在成為了主流。比如買菜,除了有牌子的菜以外,也會有沒牌子的菜。因為它們在質量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價格卻便宜得多。為什麼呢?因為美國對質量的控製是有一定要求的,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種購買方式。

袁嶽(Victor Yuan):

對於高品質而又同質化產品豐富的產業,無品牌時代也許快降臨了。

第六篇 時尚消費:情感化、自我化話題56:在家做菜與在外麵吃飯

話題56

在家做菜的成本和在外麵吃飯的價格為一比四到五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美國人很喜歡在外麵吃飯,這是美國娛樂生活的組成部分。中產階級家庭大部分時間在家吃飯,到了周末或特殊日子時,或心情好時,大家會在外麵吃飯。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每個星期在外麵吃一兩次飯。在外吃飯通常是在晚上,是很愉快的事情。在華盛頓等大中城市吃飯有多種選擇,各種菜都有。美國人能找到許多物美價廉的吃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