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對北京的第一感覺。第二天一早,我就在太陽之下看校園。那天,我在圖書館與一些中國學生聊天。從第一天開始就跟中國學生交換了想法,了解他們的生活。我覺得,那段經曆在我的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有非常大的價值。留學要盡量學好所在國家的語言和文化。上課時可以學習語言知識,而課外對社會文化的了解同樣是很重要的。那時,我每天都騎自行車,坐公共汽車,找到機會就跟中國同學聊天。那時,中國學生對美國學生的熱情很高。隻要碰到人就可以聊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我知道了許多東西。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是飲食文化。我經常與中國同學去吃水餃、中國菜,還看名勝古跡。這個過程對我真的非常寶貴。
在我的觀察和分析中,中國留學生到美國的經曆可能有些不一樣。雖然在美國有20萬中國留學生,他們學習都很用功,也很出色,但他們經常錯過獲得美國主流社會生活經曆的機會。大部分人經常與中國同學在一起。下課後講漢語,看中國錄像,元旦、春節和聖誕節與中國學生一起過。很可能他們在學業上有提高,但是他們對美國社會、文化、政治和音樂等都缺少充分的了解。如果我見到打算去美國的中國學生,我會對他們說,要盡量融入美國社會,了解美國人如何想問題,要利用這段時間為中美交流做出貢獻。
袁嶽(Victor Yuan):
我在2000年到2001年在哈佛肯尼迪學院學習。在一年的時間裏,我們做了許多與國外學生溝通和聯係的工作。比如,我們舉辦了世界美食節,如歐洲美食節和非洲美食節等。還舉辦了“體驗中國”係列講座。我們利用這些機會與國際學生加強聯係。我的改變之一是明白了在許多人文領域裏沒有一定的對或不對,而主要是存在文化差別,要給人以空間(living space),要脫離以前的文化,融合到其他文化中,沒有誰一定是對的。在哈佛,隻要是你言之成理,就能得A。改變之二是人際溝通方式。中國學生擅長做作業,參加考試,但不太擅長討論、發言,不擅長在公眾麵前闡述想法。這樣會失去許多分數和可信度。以前,在我們的教育中沒有強調人際溝通的能力。留學對中國人是特別重要的經曆。
但我個人認為,不一定要在中學階段出國留學。那樣很容易被邊緣化。如果在上中學時去留學,你很可能將來不能分清自己到底是什麼人。平衡好了,你可能是最好的;平衡不好,你很可能被邊緣化。在相對成熟後,如上完大學後再去留學,你就會擁有比較定型的中國文化觀,基本知道自己是什麼人。這時,留學會改變你單一的文化執著感:你在過去的文化中認為是對的,現在不一定認為對。你會知道世界很大,這會擴展你的視野,讓你在做事情時有許多的參考點,而不會那麼刻板。
留學還能讓人客觀地發現自我價值,幫助自我進行調整。有些事情在原來的文化中很有價值,後來可能發現並沒有什麼價值。比如,你創辦了一家稍微有點名氣的公司,你會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到哈佛後,你會發現自己並不算什麼。因為周圍的許多人都比你更強,而且你英語可能不行,甚至說不清自己的身份。另外,原來可能並沒有把一些事情放在心上,現在發現這些事情很重要。比如,我會做飯,別人說:“啊!你還會做飯。”還有,我會講課,口才比其他中國學生好一些。他們就會說:“原來中國人也有用英語能說會道的。”換個場景,你會發現自己原來不曾發現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