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有別”的原則運用在對待外國人的時候有三個方麵的表現形式。第一,對待方式有區別。外國人就是外賓,也就是說,不是我們一夥的。在你麵前,我們要對你客氣,要讓你吃好,即使我們家裏有困難,也不能讓你看到。這是中國的待客之道。第二,外國人是值得懷疑的。我們總會懷疑他的動機。他幹壞事可以理解,但他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對你好。第三,在外國人麵前可以幹一些以前不幹的事情,反正他們不認識我。這種陌生的“外”的環境提供了安全的因素。許多人在國內是“正人君子”,在國外卻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外國提供了比較安全的社會環境,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願意在中國生活。在北京和上海都居住著好幾萬外國人。這種內外隔離越來越淡薄了。你不覺得在外國幹了這件事,中國人不會知道。慢慢地,我們也接受了所有人都應該受到同樣的待遇。隨著中國全球化的程度逐漸提高,中國人在文化、心理和生活基礎上越來越接近國際標準了。“外”的概念越來越淡了,這使我們容易接受國際規則。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思★兔★在★線★閱★讀★

外國人的定義,在美國,很簡單,就是國籍。你是美國公民,你就是美國人。中國人重視的是你的民族、種族和血統。作為漢人,我就是中國人,哪怕我是馬來西亞華人、新加坡華人。有許多在國外生活好幾代的中國人,加入了外國國籍,還被認為是中國人。

袁嶽(Victor Yuan):

記得有一次,在參與一個客戶的中外談判活動時,外方的一個美籍華人跟中方代表的觀點不同,很較勁。中方代表就很生氣地說:“嘿!哥們兒,別忘了你可也是中國人啊!”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中國人重膚色、重血統,但美國人是把美國思想體現在憲法和權利法案等法律之中。美國人就是以國籍來劃分的,與皮膚顏色沒有關係。在美國紐約和洛杉磯等城市的街頭,你看不出誰是美國人,因為全是各種膚色和長相的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在中國,有時能看到一些事情,這些事反映出一些中國人仍然用一種傳統的眼光看外國人的心理。比如,有一次我們開會,一個美籍華人剛剛結束發言。主辦方就問我:“剛才我們聽了××美籍華人的看法,大為,你能不能從一個‘真正’的美國人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這種說法我們不太喜歡,好像這個美籍華人是假的美國人似的。

中國人經常說到“外國人”(foreigner)這個詞,但英文詞foreigner在美國很少用。在我們看來,中國人、日本人和俄國人等等都是不同的,沒有辦法用一個詞“外國人”來概括。不存在這麼一個大的“外國人”的概念。我的外國朋友(my foreign friends),這個說法是不存在的。你隻會聽到,“這是我的中國朋友”,“這是我的俄國朋友”等說法。這與中國不同,在中國,我經常聽到外國專家和外教等說法。這主要因為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個地方。它是一個移民程度很高的國家。

我與中國朋友來往已經有20年了。我對中國的印象很好,但在一個問題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