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曾用“鏡中我”的說法來說明人們隻能通過他人的反饋才能真正認識自己。了解其他國家人民心目中的“中國”對我們認識自己的國家也許有特別的幫助。另一方麵,了解“境中我”一個處在特定場景中的人的自我感受,了解“美國人心目中的美國”和“中國人心目中的中國”,與“境外人”的印象進行比較,也可以有一些耐人尋味的互相促進的作用。詮釋過的世界似乎充滿了主觀,而使主觀更具客觀性的惟一途徑可能是盡可能呈現更多種認識視角及更多來源的信息,這樣,普通的讀者就可以在更多的背景信息下交叉審視、調整或者鞏固自己原有的判斷、認識和思索。⌒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我和方大為是一見如故的朋友,我們彼此都有在中美兩國求學、研究、學術與非學術社會交流的經驗。除了作為職業外交官,大為也是一個熱心參與中國社會生活的社會活動家;我除了從事專業研究,還積極保持與美國社會多個領域——投資、環境、人口、國際關係與國際安全、能源、公共衛生、農業、非政府組織等方麵的積極聯係,與數任美國駐華大使保持交往。我們有幸接觸到對方社會的方方麵麵的普通人、學者、政府領導人,對於海闊天空下中美兩國的許多領域的問題具有廣泛的興趣和在觀察方式上的共識。在這裏,我強調的是觀察方式的共識,而不是觀點與主張的共識,因為在實質性的主觀主張上,我們有許多不一致。這種主張的不一致和觀察方式的一致,使得我們更感到有機會一起討論問題的價值——不同主張豐富雙方的認識,彼此認同的方式使得這種討論以富有建設性的方式進行。這本書與其說是我們兩個整天的對話的記錄,不如說是我們彼此長期對兩國事物留意觀察的記錄,是我們兩年多零星討論的總結,也是我們希望中美人民加強互相了解並希望自己有所貢獻的具體努力。因此,我們希望本書的中文版和英文版都能在兩國讀者中產生積極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期待讀者對我們的努力給予肯定,但是我們更希望中美間有更多的來自民間社會和政府層麵的推動兩國人民加強了解的作為。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化觀念和國際化生活越來越成為一種對我們每個人都十分現實的日常現象。最近,中國外交部成立了一個“公眾外交處”。過去,中國人一向視外交為職業外交官的專利,而現在,我們普通公民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加入到外交活動中。開放的中國如同開放的美國一樣,民眾的公共生活裏可以有越來越多層次不一的外交參與,而民意也可以越來越多地影響到國家的外交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這本書,也許可以看作是這種最基層的公眾外交的一種探索與嚐試吧!

袁嶽

2004年5月1日於上海

後記後記二:盡情享受每一種經曆

做每一本書都仿佛是過一種不同的生活。我享受從想法的孕育,到生長、成書、上市的全部過程,如同我享受人生的各種經曆,不管是快樂的,還是憂傷的,不管是輕鬆的,還是辛苦的。

這本書的過程想來挺漫長的,開始是約袁嶽和David兩人的時間,兩人都忙得不見影。過了好久才有了共同的時間,還是在David快回美國前夕有限的兩天。其後,他們倆開始在北京郊外的度假村中進行封閉式的對話。第一天就從早上九點談到第二天淩晨三點,我這邊一行人做著現場錄像、錄音和錄入。所有人都疲憊不堪又興奮不已。聽他們對話,咀嚼著他們談的生活、情感、社會、時尚等各個話題。每一句話,即使在剎那間也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折射出他們在東西方文化的長期浸淫中所練就的思想深度。經曆這種思想的洗禮,我已經得到了快樂。要把它分享給更多的讀者,更讓人欣慰。

這本書凝聚了許多人的努力。我們一起做著喜歡的事情。你,親愛的讀者,你會看到的。在這一個春風沉醉的晚上,我思想的愉悅相信會傳遞給你。

丁平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涵茜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