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當眾講話的總體要求(2)(1 / 2)

(3)詭辯法。詭辯法是指違背正常的邏輯思維,似是而非的辯論方法。它常常和不正確的立場、觀點相聯係,通過歪曲的論題、論據和論證方法達到論辯的目的。古人雲:“詭中有巧,巧中有詭。”在決定勝負的辯論賽上,似是而非的辯論是出奇製勝的秘密武器;在相聲、小品等語言藝術中,許多笑料也均是利用了詭辯法。

三、當眾講話的形象思維

當眾講話中,抽象思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容易使講話的語言變得枯燥、抽象,如果沒有形象思維緊密配合,講話的氣氛就會顯得過於凝重,太理性化,缺乏活力和幽默感。在演講中融入形象思維,可以調動自己及聽眾的視覺,看見描述的形象,從而最大限度的感染聽眾使自己的講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象思維是思維主體以事物的典型形象揭示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方法。他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形象性和典型性。演講者在思維過程中離不開形象,是用形象材料進行思維活動的對象上的加工的。美國爭取黑人自由平等的不倦戰士弗·道格拉斯的演說《論奴隸製度》是這樣說的:在這種時刻,需要的是灼熱的烙鐵,而不是令人信服的論據。啊,假如我有那種能力,假如我能向這個國家進一言的話,今天我將要傾瀉出急如湍流的辛辣嘲笑、無情指責,令人無地自容的諷刺和嚴厲的斥責。因為現在需要的不是光而是水,不是柔和的陣雨而是雷電。我們需要暴風驟雨和地動山搖!……這段話可謂氣勢排山倒海,雄渾壯闊,而它是通過一係列具體的形象,如“烙鐵”、“湍流”、“光”、“水”、“陣雨”、“雷電”、“暴風驟雨”、“地動山搖”等,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形象地表達出領導的思想感情,達到啟發、影響聽眾的目的。所以說巧妙運用形象思維對於我們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達到預期演講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當眾講話的創新思維

語言會顯示出我們頭腦中關於目的和手段的潛在的思維框架。美妙的創意語言並不是靠語法規則或某些修辭手段的固定模式創造出來的,它來自於言談者的語言修養、靈感和創新思維。它必須能恰如其分地訴諸聽眾的社會意識、審美情趣、生活要求和個人性格。一些優秀的創意語言,或妙語連珠、怡人耳目;或一語驚人,振聾發聵;或精煉含蓄,發人深思。對於講話者來說,語言若能充滿新意,能十分有效地增加個人魅力,這就是創意語言的魅力之所在。

這種思維無論在科學研究、文學創作、發表演說等過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到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從聞一多的“最後一次演講”到複旦大學隊“舌戰獅城”,無一不能尋覓到創新思維的蹤跡。正如柏拉圖所說:“若是沒有這種詩神的迷狂,無論誰去敲詩歌的大門,他和他的作品都永遠站在詩歌的門外。”

不僅做詩如此,講話亦然。

總之,說話能力的提高,取決於思維能力的強弱。要提高說話能力,就必須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經常進行思維和口語表達的同步訓練。

第三節當眾講話的基本要求及相應技巧

好的口才不隻是簡單的說,還要有技巧。要想聽眾認可你的講話,首先要遵循講話的基本要求,掌握講話的技巧,這是獲得講話成功的關鍵。

一、當眾講話語言要明白如話

(一)語言要大眾化

通俗易懂,為作文的一個尺度。作文尚且如此,更何況口語呢?人們常用“明白如話”來形容好文章的語言通俗易懂。當眾講話既要生動、巧妙,又要明白易懂,使人樂於接受,也就是說語言表達要大眾化。要做到語言表達大眾化:一是用語通俗,讓聽眾一聽就懂;二是意義通俗,表達深入淺出。

明朝趙南星《笑讚》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秀才買柴,曰:“荷薪者過來。”賣柴者因“過來”二字明白,把柴提到秀才麵前。問曰:“其價幾何?”因“價”字明白,說了價錢。秀才曰:“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賣柴者不知說甚,荷擔而去。這個秀才買柴,為什麼沒有買成呢?因為他在交易中咬文嚼字,用文言文和賣柴者對話,使對方莫名其妙,隻好“荷擔而去”。可見,我們在日常與他人的交往中,談辭應以通俗易懂為好。如果為了炫耀學問,說一些高深莫測的話,直接後果便是交際失敗,長此以往,還會給他人留下“好炫耀”的印象。

(二)當眾講話中語言通俗生動的方法

1.必須注意平時的積累。

每聽到一句富有表現力的話,或一個用得頗具神采的字眼,就把它記下來,做生活的有心人。俄國作家肖洛姆·阿萊漢姆13歲失去了母親,父親再婚,後母又帶來好幾個孩子,家庭生活十分艱難。後母為人十分刁鑽刻薄,常常用各種別出心裁的話咒罵阿萊漢姆。例如說“吃——讓蛆蟲把你吃掉!——縫——給你縫壽衣!”“寫——給你寫張藥方!”等。阿萊漢姆每次挨罵時,從不頂嘴,而是默默將這些生動的話記在心中,事後,再抄到本子上。天長日久,居然攢了厚厚一大本。他便按俄文字母順序編排成一部小詞典,取名為《後母娘的詞彙》。這些生動的語言,對於阿萊漢姆後來的創作起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他的書信體小說《美納漢·孟德爾》因此而被高爾基讚為“絕妙的好書”。阿萊漢姆這種克服困難、積累詞彙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