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當眾講話的態勢語言藝術(2)(1 / 3)

(五)要適度得體

適度就是要適量,不要影響聽眾對有聲語言的注意力,否則動作比說話還要多,那就不是講話,而成了動作表演了。

(六)要生動

隻有生動的態勢語言,才能藝術的表情達意,才能產生感染力,它是對講話者細致的要求。隻有講話者用心去表達他的情感,態勢語才能體現生動性,講話才能取得優美、生動的表達效果。

二、當眾講話運用態勢語言的基本要求

(一)態勢語言運用要準確

講話者在運用態勢語言時,要使態勢語言藝術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要能夠使態勢語言藝術適合於聽眾或觀眾的心理結構和心理接受機製。要做到準確,首先,表述方式要準確。表述方式是態勢語言反映自己的思想和願望的重點。表述方式不準確,態勢語言就不會正確反映自己的思想和願望,也就不能收到預期效果。另外,態勢語言藝術是社會環境的產物,是社會曆史和社會實踐的積澱物。因此,在不同的社會環境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同一態勢語言所表示的內容就可能不大一樣,甚至相反。以我們常見的翹大拇指為例。在中國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示“最好”、“了不起”、“第一”等意思。而在希臘,急劇翹起拇指,其意是指要對方“滾蛋”;在澳大利亞,旅遊者常用這一手勢來要求“搭車”;如果一個人在希臘用蹺拇指來表示“最好”、“了不起”、“第一”之類的意思,顯然會帶來負麵效應。

事實證明,處在不同社會層次,具有不同社會分工和年齡層次的人們,由於其心理結構和心理素質不同,因而在對態勢語言的認識上,往往也存在差異。例如,對年齡比自己小得多的下級,在隨便嘮家常時,為了增進氣氛,可以以長者的身份進行撫摸。而對年齡比自己大的人,則不可以這樣。

(二)態勢語言運用要適度

適度是態勢語言藝術的重要構成因素。態勢語言藝術在當眾講話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它又不是決定一切的,在許多時候隻能是輔助手段,起輔助作用。如果講話者不顧其約束條件,把它運用到它所應當運用的時間和空間以外,過多過濫,就可能喧賓奪主,破壞其表情達意功能。因此,領導者在運用態勢語言時,應該遵循適度的原則,努力做到既準確又精煉。應該知道,重量不重質,牽強附會,人為做作,裝腔作勢,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不會帶來正麵效應的。

(三)態勢語言運用要和諧搭配

俗話說“獨木不成林”。如果我們把態勢語言整體比做森林的話,那麼態勢語言的每一個表現形式就是其中的一棵樹。隻有對其綜合開發,綜合利用,聽者才能獲得最佳效益。呆板生硬的重複一種態勢語言,就會使聽者感到單調、乏味,甚至產生反感和負效應。例如,有的人在演講時,動不動就揮拳頭,多了,人們也就煩了。因此,講話者在運用態勢語言藝術時,也應著眼於整體,注意各種形式的綜合運用,頭、口、臉、眼、手、腳等各部位密切配合。

(四)態勢語言要發自內心

態勢語言要發自內心,要體現內在的感情,而不應該是在做戲。要從內心往外體現,要從內心往外流露,而不應使態勢語言和內在感情相互脫節,使態勢語言表達的信息與內在感情不相切合。優美、準確的態勢語言,是人的心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牙膏式地捏著一頭往外擠壓。如果一個講話者不從思想感情上去加固自己,隻從態勢語言這個外在表現形式上去做文章,那就是本末倒置,肯定是做不好的。

(五)態勢語言要注意場合

當眾講話過程中,運用態勢語言不能不分場合、無視對象的自我宣泄。例如,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參加一次聯合國大會時,為了表示不滿,竟然脫下皮鞋,敲打桌子。身為一名國家的領導人,在許多國家首腦雲集的聯合國會議上,竟然有如此不雅的態勢語言,顯然是相當不得體、不妥當的。譬如,有的人在講話時,抓耳撓腮、搖頭晃腦、抖二郎腿、足尖擊地乃至指手畫腳地說話,還有的人講話時,手指直接指向聽者的麵部,說話時下意識地摸後腦勺、毫無掩飾地挖鼻孔、擤鼻涕等,這樣的動作往往都會使人覺得你輕佻、浮躁,對你所講的話也就不願意再聽下去了。總之,講話者在運用態勢語言藝術時,要注意場合,不能不分場合的濫用態勢語言,否則你講話的內容再精彩,也不會有好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