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勢語言是在特定條件下運用表情、動作、體態進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對有聲語言的必要補充。講話者在當眾講話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態勢語言進行自我表達,也可以從中了解掌握對方的信息。由此可見,態勢語言對講話者的言語表達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它的運用可以提高說話的整體表達效果。
第一節當眾講話態勢語言的特點及重要性
態勢語言是對有聲語言的必要補充。在各種語言運用場合,態勢語言幾乎都是同有聲語言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它的運用提高了說話的整體表達效果。
一、當眾講話態勢語言的特點
(一)態勢語言對有聲語言的補充性
一般說來,口語交際中第一位的表達手段是有聲語言,隻有有聲語言才能最清楚最細膩地傳達各種信息。但態勢語言也具備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各種語言運用場合,有聲語言幾乎都是同態勢語言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的。態勢語言是對有聲語言的必要補充,它的運用可以提高說話的整體表達效果。
態勢語言隻能表達一部分內容,它能補充有聲語言,而不能代替有聲語言。態勢語言隻能表示一些簡單的意思而不能表達複雜的內容,若是脫離了有聲語言,就連這簡單的意思也會變得十分模糊含混。如果一位領導幹部作報告,或者跟人談話,不用語言,隻用表情、手勢,不但完不成報告、談話的任務,反而會使人誤以為這位領導神經有毛病。在口語交談中不可能沒有態勢語言,但又不能太多。太多的態勢語言會使人眼花繚亂,分散注意力,反而影響表達效果。所以我們既要重視態勢語言,又要了解它的特點,以便恰如其分地使用。
(二)態勢語言具有直觀性
在口語交際過程中,有聲語言作用於聽覺,態勢語言作用於視覺,聽覺視覺同時並用,兩種信息同時協調地傳遞,互相補充,使口語表達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
態勢語言之所以能夠輔助有聲語言而產生形象、生動的表達效果,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完全可見的表現形式,直接作用於人的視覺。根據視覺心理學的研究,人們從外部世界獲得信息,最重要的渠道是視覺渠道。所以以視覺為傳遞媒介的態勢語言,能夠傳遞有聲語言難以說清的內心體驗和莫名的感情。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聽人作報告、演講,聽眾在看得見主講人的場合所獲得的信息的清晰度和精確度比看不見主講人時要高得多。
所以在當眾講話的過程中,恰當的運用態勢語言,更利於交流情感,取得更好的講話效果。
(三)態勢語言具有示意性
態勢語言的示意性是指,講話者通過表情姿態向聽眾示意,以引起聽眾的注意和重視,強調問題的重要性,加強講話的效果。有了態勢語言的配合,有聲語言表達的重點就能夠表現得更鮮明、更突出、更生動、更形象。
1945年10月17日,毛澤東同誌在延安幹部會上作報告時,他講道:“總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麵前困難還很多,不可忽視。我們和全體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排除萬難,達到勝利的目的。”這時,毛澤東同誌目光深沉的望著前方,並舉起他的右手掌,慢慢地向前方推出,這個動作仿佛是在推動曆史的前進,造成了極為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成為人們記憶中一個極難忘的手勢。
(四)態勢語言具有時代性
在不同的曆史時代,由於生活風貌、文化習俗、政治背景的差異,態勢語言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我國古代服裝寬袍長袖,人們生氣離開時,常常一甩袖子,所以產生了“拂袖而去”這一成語。現代我們的服裝已無長袖,這個成語保留了古代態勢語的痕跡。又如,現在人們都用伸出兩個手指,也就是一個“V”字,表示成功的意思。所以不同的時代態勢語言也有所不同,它具有時代的特性,不能太局限於某種形式,而忽視了時代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