訶青跟著德緣就去山下化緣了,殷龍雲來到德維的房裏道:“師叔,大師傅讓我來跟你學佛經和四書五經。”德維四十多歲,是幾個師叔裏最年輕的一個,一見龍雲進來,道:“我從你的眼睛裏讀出了憂鬱,出家人應該拋開**喜怒貪癡,如果不用經書來教化你,將來在世上行走難免誤入歧途。”
龍雲道:“那四書五經又是佛經中的哪一部分?”
德維道:“四書五經是儒家思想的經典。大師傅一直主張內佛外儒的佛家思想,他認為學習四書五經對出家人修行是很有必要的,再說很多門派的思想與佛教也有相通的地方。至於佛經,我和你幾個師傅們從法門寺走的匆忙,大部分佛經都遺落在寺裏被官兵焚毀,就隻帶了這一百二十九部,隻能將就著看了。你如果能把這些佛經和各門派的經典著作學以致用、融會貫通,那你就是天底下最了不起的人物。”
殷龍雲一聽到一百二十九部佛經外加四書五經,頭都大了。不想讀又沒辦法,隻好天天誦讀經書。隻是原來在殷家村時沒有一天不品嚐爹娘釀的紅薯酒,一旦養成了習慣就很難再改,這些時日在太白山上無酒可嚐,自覺身體甚為不爽。
一天下午,訶青從外麵背了一口袋紅薯回來,德緣師傅正要把舊口袋裏發了黴的幾粒米倒掉。殷龍雲遠遠看見,頓時心頭一動,跑到德緣身邊道:“師叔,我幫你把這米倒掉吧。”不由分說拿過舊口袋去廚房把黴米藏起來,又向訶青要了五六塊紅薯也藏了起來。第二天早晨,龍雲趁大家都沒起床,早早地去廚房把藏起來的紅薯放鍋裏煮的半熟,把半熟的紅薯和發黴的米一起裝在一個壇子裏,讓發黴的米作酒曲去發酵紅薯,再用荷葉和了泥巴將壇口密封好藏於房後草叢之中,心想以前隻看過爹娘大概的做法,不知這樣到底行不行。
第三天上午,德維教龍雲讀了幾章《譬喻經》,龍雲悄悄的道:“師叔稍等,我去去就來。”說完跑到廚房後麵的草叢裏,取出壇子,揭開荷葉,用樹枝擋住殘渣,把湯汁倒進一個陶罐裏,再把陶罐拿回德維房裏,向德維道:“師叔,你常說出家人要勤勞節儉,我覺得把發黴的米倒掉太可惜,所以就偷偷釀了酒,你別看我隻十四歲,可是從小嚐酒慣了,一天不嚐酒就心慌神亂難受的要死,這麼說喝酒也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了。”說罷自飲一口。德維正待阻止,見龍雲已一口酒下肚,心想龍雲雖學習佛經但終究不是和尚,由他去吧。龍雲見德維並未阻止,心想一人獨飲不如大家同飲,對德維道:“真是失敗,這怎麼能叫酒呢?枉我是殷家村的後人,竟釀出這種東西,味如泔水,不信您嚐嚐。”
德維將信將疑接過陶罐,放在嘴邊一嗅,頓時一股醇香伴著荷葉的清香直透心脾。德維故作不明其裏,隻道:“莫不是變成了菜湯?”說著連飲了三四口,頓時有種飄然欲仙的感覺。龍雲從小就對酒文化耳濡目染,當然也知道酒在很多時候的特殊作用,他見師叔身體開始搖晃,對德維道:“師叔,你說大師傅為什麼不教我武功呢?”
德維又飲了一口,道:“你不要慌,大師傅肯定會教你武功。他的第一個心願是諫言皇上取消滅佛令,如今世上魚龍混雜、人心險惡,不懂武功是不行的,大師傅需要你的輔助,所以他一定會教你武功。”
龍雲:“那為什麼讓我天天跟著你讀書誦經呢?”
德維:“二十年前,大師傅曾教出五個徒弟,分別名為金鑫、木森、水淼、火焱、土垚,每個人的武功在中原武林屈指可數,如果五人聯手攻敵,更是所向披靡,天下幾乎沒有能打敗他們的。大師傅根據佛經記載,效仿佛祖釋迦牟尼身邊的五大護衛,讓這五個徒弟作法門寺的五大護法,可是五個徒弟卻始終癡迷於武學,時常外出尋找武林高手與之對決,把取勝當作唯一的快樂。後來,來了一位叫阿羅摩的天竺遊僧,與他們五人談武論道,誰知有一天五人竟和阿羅摩一同失蹤了,去了哪裏?做了什麼?至今仍然是一個謎。大師傅之所以讓你讀書誦經,是不想讓你變成好勇鬥狠、隻會打架的一介武夫,以免重蹈五個徒弟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