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雜誌已走過八個年頭了,她的成長代表一大幫人承載與傳承這塊土地的重量,讓我們所有人為她祝福吧,同時也祝福她身處的世界更美好。正因為如此,這個世界因為文學的存在,因為這盞燈火的燃燒,我們這些人才不會感到孤獨。

我們走進現代化的大都市裏,常常覺得自己是一個夢遊者,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鶯歌燕舞,每天都有新的事情發生,每分都有令你興奮的消息。可是,當稍有空靜下來,一個人眺望遠處的時候,突然覺得自己依然沉浸在一個夢境裏,黃土山綿延不斷,山頂上偶爾有幾顆大樹,小鳥們肆無忌憚的叫,父親的父親趕著一頭毛驢,肩上扛著犁耙钁頭,嘴裏噙著旱煙鍋,鹼畔底下那條小溪平穩地流著,青石板上有著洗衣的姐妹,還有挑水的兄長——對於一個遠離故土的人,常常會想起自己真正的家園,村莊裏的生活,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他們。於是,成了故事,便有了文字。

我們大都有這樣一種情結,這種樸素而沉重的夢幻竟是如此細膩地叫我們無法平靜,農業的中國,農村的故鄉,還有那些叫農民的父輩兄妹,在掐算著農曆的日子時逢八節分擔著整個國家的重量。而我們,能分擔些什麼呢?

在人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生活裏,故鄉隻作為一種回憶或象征,當人們湧進城市尋找自己的快樂與幸福,在擠壓的空間裏爭著呼吸新鮮空氣的時候,那些在山溝裏默默無聞生活的人們的喜恕哀樂,還有那些物與景,早就被我們忽視了。如今,用任何語言表達都是蒼白無力的。

在這裏,我是說,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裏,知道有一群人還在平靜地生活著,他們的企盼是我們的責任,而我們這幫人,應默默地致力於他們改善生活而出力流汗,還有我們寫作者,靜下心來,忠實地把生活的藝術再現給現在的人,留給以後的人,從此,我們才會覺得驕傲與幸福。

當人們生活在今天這樣豐富、複雜和不斷變化的世界裏麵,不知都忙碌些什麼?榆林的決策者提出要打造書香榆林,對於在公家門,吃公家飯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而對大眾,陡生一種沁人心脾的清新感覺。

一個人一生不學無術,沒有一技無法生存。然而,在滾滾的經濟大潮中,許多人在乎享樂,在乎權術,在乎自我感覺良好,讀書的時間被擠占了,或者根本就沒有了。有時四周會充斥一種聲音:文人們沒事幹,胡編瞎造有什麼好看的書。這種過份偏激的話,也許有道理。然而,在社會文明進程中,許多的好書,有用的書,有趣的書,品位和境界很高的書,你讀過幾本呢?

我們希望自己變得很有才華,使自己變得有工作能力,而且使自己有廣博的知識,更具有審美的水準,有善良的道德情操,在人類前進與文明的過程中,讓自己發一份光和熱,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是多麼美好的願望啊!但是,你如果一生不充實自己,不抽空來津津有味地讀書,而是遠離書籍,整天沉浸在燈紅酒綠之中,權錢交易之中,怨天憂人之中……有一天,忽然覺得自己兩眼空空,不懂得文明為何物,許多愚昧無知的笑話經常會鬧出來。

我們就在此生活中。

這樣一來,在充滿情趣的讀書中間,我們更應關懷民眾的生存狀態,更應理解人類向著未來邁進的輝煌前景。在複雜的生活中,將自己淬礪得更美好,更善良與深刻。特別作為寫作者,在適應當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潮流和形態中,努力提高文學的影響力和生命力,作品永遠是最新鮮的東西。對時代的關注,對國家、對人民、對民族以及人類的深深憂患,對社會的獨到發現,對生命的眷戀情懷,才使得自己的作品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並能夠使讀者永久傳頌!金秋,我們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日子,迎來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0周年的日子,作為地方刊物的作者,我們處在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以及文明發展的風口浪尖上。如何充實自己,不斷地使自己變得睿智和深刻起來?那就不斷地讀書和掌握知識,在十分廣闊的視野底下,高瞻遠矚地進行充分地比較、分析和綜合,執著地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以推動我們文學創作走向振興,走向輝煌而具有無窮力量。

特出此專號,僅希望體現此。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在人文理想與曆史理性的雙重缺失下,不斷滑向邊緣。然而,在當前以網絡為主的傳媒千變萬化地走進人們視野的時候,一個小縣城的一份純文學雜誌的誕生竟然能喚起一大幫作者的興趣,文學成為這個縣城的寵兒,盡管許多人還不屑一顧,可作者們依舊筆耕不輟,耐得寂寞,自覺不自覺地在維護文學的精神和靈魂的尊嚴。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經過精心的籌劃與努力,在金秋十月這個值得榮耀的時間裏,召開了“金色米脂”文學創作研討會,我們力圖與文學的距離更近一些。縣委、縣政府的主要領導寄予希望,如何把米脂的文化承傳與發揚,文學創作的成果是最好的饋贈。當前,新媒體文學的出現迫使我們的作者要換換腦筋,克服或修正以往一塵不變的思維模式。如今的文學是多元的,精英、前衛、現實、大眾、宗教、消極、色情等諸多文化共存,這就要求我們的作者有更好的學養,更高的境界,不折不扣地遵行文學規律注重文學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統一,人文精神與曆史理性地統一。在享受文學空前繁榮的同時,不要輕易把自個兒的“根基”與“準則”丟掉。

我們利用今天的大好契機,借“金色米脂”文學創作研討會的東風,有所悟,有所為,在自己熟悉的土地與生活中,不斷總結與提煉,擁有自己堅實的核心,創作出經典的文學作品出來,找回自己的偶像和精神支柱。

米脂所有的一切,需要我們拿起筆去吟誦,文學將永遠在曆史的綿延中有著自己獨特迷人的光輝。

編完這一期,新年將近,我們要感謝榆林工業學校校長艾紹生和各界的朋友,有你們的支持,我們會倍加努力的。同時也祝所有關心與支持《米》雜誌的各位新年快樂!2009.冬

春天來了,大地解凍,萬物複蘇,看過熱鬧,看過喜慶,我們開始自己的工作,就編刊物。

時下,翻開報紙、雜誌、發現好讀耐看的文章越來越少了,隨著現代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本身的閱讀時間不斷被擠壓,有的人甚至根本沒時間去閱讀,何況又沒有好文章。

最可怕的是,在娛樂、休閑媒體等像潮流一樣往路數上靠,文學被衝擊的支離破碎,加上我們作者在生活認知的迷途,紊亂和錯位,能否使自己的作品保持著一種寬闊的,上升為精品的東西,恐怕還要值得我們自己思索。

其實我們寫作者對生活的選擇與認知,直接影響作品的質量與厚重,我們本土作者還是沉不下去,無論誰有多少足夠的智慧,難以寫出代表這塊土地的東西。

在這些事上,作者清醒認知,政府應給予足夠的支持,培養與扶持是一種職責,營造起符合文學創作規律的合理理念,我們才有好的開端。

米脂經濟開始複蘇,漸向富強。文學創作同樣應該如此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先說城市——我們的城市正熱火朝天地改變著麵貌,像許多城市一樣拆遷、建高樓,中間還是少了樹和草;各種商務酒樓、娛樂霓虹、滿街的汽車讓人覺得五光十色,目不暇接。鬧嘈嘈的繁華讓人更加浮躁,隨之而來的名利、自私、勢力、狡詐在過分的商業化中浮生蔓延……

我們忽視或削弱了文化和曆史,把當代與曆史撕裂得血肉模糊,每當建設中的失誤讓我們付出的代價難以估量,而留下的痛苦隻有我們自己去承受。

城市應該是溫馨的、人文的、自然的,同時也是哲學的、科學的、宗教的、藝術的一個和諧家園。

再說文學——在當前價值取向多元的條件下,讀者選擇是多樣的,作家選擇也是多樣的。然而,我們的作者與讀者往往對任何事物都不屑一顧,作品好壞,質量高低是作者創作水平的體現。我們善意地評論及批判是正常的,可不要一味地排斥,甚至拒絕。我們大家應該多一份關愛、嗬護才對,大家的作品有大家的長處,小家的作品也有他的獨到。所以,我們遠離文學是多麼的可憐,因為同城市一樣,沒有輸入新鮮的元素,從而忽視與削弱了無形與有形的東西,一個城市沒有文化的支撐,可想而知,我們就難以溝通人與人、人與天地之間的天然聯係。

我們處於這個迅速變革的時代,我們有責任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對重新認識自己,應該有一個思考,拿什麼留給後人?

刊物到此地、到彼岸,到未來想起來十分漫長,就像胸中有一樁事物就那麼擁有難以置信的力量,我們從一個圈子走向一個空間,在這刻,我們突然發現,收獲與期待並不重要,沒有人能阻止我們熱血沸騰的肉體去溶化另一個世界,在這秋天的季節,我們在這塊淨地一動不動,因為她容納了我們,而且揀起了稿紙上的文字,一路輕盈地走來,《米》雜誌已經十周年了。

我們選擇文學創作的唯一理由,就是因為這個人世炎涼,充滿浮躁的社會還需要溫柔,她用一張很具體的臉說另一種話語,用愛證明一個地方即使高樓大廈再多,而確少文學而顯得不完整,世界其它的植物動物,甚至農村,城市有一天會消失,而文字能活下去。

《米》雜誌走過十周年,得到縣委、縣政府及有關單位大力支持,也得到過各界朋友的關愛,對一個數子,我們忽略不計,而在我們辦刊者的心裏,成千上萬個愛,就能撐起一個地方文化的頂天支柱,同時也會挖掘出這塊土地的珍貴寶藏,如今,《米》雜誌成了米脂的一張名片,希望我們領導者、作者、編著小心嗬護,珍藏好就此開始……

用多樣的手法描寫多彩的生活。

刊物走過十年,這路程不算遠,也不算短,我們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把眼光投向全國,似乎有些像夢想,這樣需要勇氣。要和一個縣域經濟發展相匹配,《米》雜誌作為一個文學刊物,如何打造成高雅精美的文化名片,這需要大家的支持。

文學是人類對生命的記憶,對每個時期各個層次各種群體的生命狀態的記憶。我們需要這樣的記憶,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當下,作為一份純文學刊物,除了扶持和獎掖新老作者麵孔外,還要更進一步挖掘文學新人,培養青年作者,有更高品位的作品來支撐我們刊物,對米脂來說,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另外,米脂縣委、縣政府也十分重視刊物的發展,十周年,縣委書記姚宏,縣長溫江城,縣政協主席張海水親筆題詞,這鼓勵我們在今後的日子裏,把刊物辦得有一種新姿態,新高度。對辦好刊物充滿信心,關鍵在於我們作者怎樣寫,我們怎麼做。

刊物出來又要迎接下一個年頭了,我們承擔新的曆史使命即將開始,相信大家一如既往,努力,再努力,不會讓社會失望。

春回大地,萬物複蘇,又是一個新年。

我們開始籌劃編輯新一年的刊物,從來稿中不停地挑選,很難。按照辦刊的宗旨,本土作者的作品似乎少了些,無論小說,詩歌,散文,不見了勤奮,更不用說有佳作。作為陝北的文化大縣,文學藝術本身是一盞燈,作品數量少的令人擔憂。

米脂縣新一屆領導班子著手長遠,明確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努力把米脂建成中國第一鹽都,榆林中心城市的後花園,陝北黃土影視旅遊文化的一顆明珠,文學作為其中一份子,顯得尤為重要。米脂的紅色文化,曆史人文經典,辦學重教,商貿流通等等都是獨一無二的,如何去寫,是我們作者的能力了。生活中有偉大或壯烈的故事,也有平凡的人真實的情與自然而然的事,作為本土作者,要把什麼樣的文字和觀點顯現給讀者?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熱情,也時時提醒自己不可懈怠,這要靜得下來,坐得住。刊物要與作者同步成長,在這個孕育生命的春天,我們希望有更好更多的作品呈現出來。

鍾愛這個事業,才能使生活充滿生機。

一篇文章有時是一個時代,一部小說一首詩歌鼓舞一個民族,也影響一代或幾代的國人,這種現象在曆史上屢見不鮮。編這期刊物的時候,已臨火熱的夏天,在這火熱的季節與火熱的生活中,我們用自己的筆如何謳歌時代精神,能夠讓廣大讀者認可,能夠讓世人更多的了解米脂,本土的作者有這份責任。7月,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特別日子,米脂的紅色記憶,我們的作者應該記憶猶新,當初一大批先輩,不顧個人安危拋頭顱、灑熱血,為新中國的誕生前仆後繼。所以,我們要把握住時代脈搏,藝術地去緬懷那些先烈,用一種感恩的心情成為我們的一種集體意識,米脂的文化才遠遠流長。

一個作家應該有引領社會的責任,應在宏觀上有所判斷,如何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怎樣舍棄、吸取、創新是一個新課題,我們不能以現象上理解,要從精神上去解讀。現在,我們遇到得天獨厚的機緣,所以我們的創作角度可以更寬闊、更多樣、更豐富多彩,這有賴於我們更加努力地辛勤付出,才會肩負起這份責任。

多麼希望在我們這塊土地上經過慢慢的積澱後,有大家出現,且要耐得住寂寞,有時要從頭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