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1 / 1)

第二十九章

尾聲

回到晴川大酒店,他們知道參加會議的人都到龍王廟去慰問抗災人員後。喬琪立刻動了心,她堅持要去采訪,丁兆峰也覺得這是個好題材,張宏誌更是要在那篇文章的基礎上錦上添花。30年前橫渡長江的勇士,30年後抗洪賑災的模範。從Z電視台賑災義演現場直接來到抗洪前線最危險地段進行慰問。這是多麼好的新聞由頭。他想象人們會讚美他,會恭維他,會把他高高地舉起來拋向天空。文字記者的話筒,攝影記者的閃光燈,電視台記者的攝像機……這一切都將成為他和他的企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鋪路石。

龍王廟有一個地段決堤了,洶湧混黃的江水衝出長江,嚴重的威脅著岸上的一切。軍人們手挽手分成三排組成了肉體的防洪大堤以減少水流的衝擊,更多的人用裝滿泥土和碎石的草袋和編織袋在構築新的堤壩。前來慰問的人們也都投入了阻擊洪水的戰鬥。為了保衛江城,剛剛到來的喬琪、張宏誌、丁兆峰也立即投入到抗洪大軍之中。翻鬥車卸下一車車碎石,人們把碎石裝進編織袋運到江邊。一個扛著沙袋的人在奔跑中幾乎摔倒。被張宏誌一下扶住。沙袋從那人肩上滑到了水裏。

“謝謝!”要摔倒的周典道過謝後認出是張宏誌,喘著粗氣問:“你怎麼也來了?”

張宏誌幫他抬起沙袋:“到酒店聽說你們在這慰問解放軍,就來了。”

周典:“真巧,剛把慰問品送到戰士們手裏就趕上了決堤。大家都上了,這說明參加會議的人還都行。”他扛起沙袋要走。身子一歪,沙袋又滑下來。他苦笑著說,“下鄉的時候扛兩三袋大米都沒事。老了,剛扛了七八袋就扛不動了”

“我也是。扛第二袋就差點摔了個大跟頭。別逞強,咱們倆抬。”

他們從齊膝深的水裏撈出沙袋,抬著氣喘籲籲的向人組成的堤壩跑去。

電閃雷鳴,大雨瓢潑。抗洪的人們像工蟻一樣在奔忙。

周典耳邊響起的是“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三峽大壩已經開工了。他相信這一世界上最龐大的水利工程應該能夠控製住長江的洪水,尤其是像今年這樣的特大洪水。長江不再鬧水患,各種船隻都能平安航行,世人才能幸福安康。

張宏誌耳邊響起的是“子在川上約,逝者如斯夫。”他想,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沒那麼容易。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周典的媳婦娶到手,必須征服喬琪才能達成人生所有目標。

喬琪耳邊響起的是“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雲卷雲舒,寵辱不驚,她要自己為自己創造好日子。她要把這激動人心的抗洪場麵也寫進自己的小說……

不管在想什麼,他們都用自己的身體和行動在阻擊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麵對現實和未來,他們都認為自己肩負著責任。

劉國華

2008年8月28日北京

後記

以往的讀者都喜歡眼睛盯著大院裏的孩子們,其實那個年代大院外麵的生活可能更精彩。這是一篇共和國同齡人對人和性、誠實與謊言、愛情與抱負、挺進與困惑中的體驗所虛構的故事。小說以大院外的兩個共和國同齡人的經曆為背景,橫跨半個世紀的曆史,展示了這一代人的艱辛與坎坷、理想與現實、命運與榮辱中的靈與肉的震顫與較量。小說中的人物同共和國一樣,在將近50年的風風雨雨中,在政治的和經濟的洪流中不斷的進行著選擇和損益。盡管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恩恩怨怨,有時甚至是陰謀和陷阱,盡管他們多多少少都偷食過禁果,但在災害、災難和困難麵前大家還都是能夠挺身而上的,他們心中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目標是不會改變的。

作者從初中開始住校,並擁有一輛自行車和一張5塊錢的通用月票。很小就像一隻小野貓一樣很獨立的在工業和農業兼容的郊區與北京城之間遊來竄去,對工農商學兵生活都有過較深的體驗。經曆了不少酸甜苦辣,也記憶了一些與曆史有關和無關的事件。比如1967年的橫渡長江,1969年開始的西雙版納農場生活,1974年開始的工廠生活,1978年開始的與影視界的接觸,1985年的雲南前線,1998年的大洪水……既留下了很多美好,也記憶了不少汙濁。心靈上不停的被打上了各種烙印,形成了貓一樣的性格,觀察、躲避、敏捷、慵懶、喜歡獵食和思考。用10年的時間把這些一般人眼裏毫不相關的體驗用頭腦串聯起來進項思考並生發開去寫成了這篇小說。希望這片流動的彩雲能對您的心靈產生撞擊和共鳴。

衷心感謝作家出版社與責任編輯張玉太先生對自己的精心扶植和熱情指導。

2009年8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