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這裏簡單回顧一下本書的寫作過程,並對所有與寫作、出版此書有關的人,表達我由衷的謝意。我在前言裏麵已經交代過,本書的雛形,出於我在北大曆史係開設的講座。自2007年到我北大開課以來,雖然每次在北大工作的時間不長,但卻得到了係裏不少同事、朋友的熱情幫助和大力支持。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北大曆史係的牛大勇、高毅、彭小瑜、錢乘旦、王希、許平、高岱、董正華、羅誌田、歐陽哲生、王立新、李劍鳴等教授。沒有他們的幫助、支持及學問上的切磋與交流,我既無法開設這些講座,亦無可能完成此書。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每次到北大工作,李隆國副教授便成了我得力的幫手,為我提供了各個方麵的幫助。他的熱情無私和有求必應,是我得以在北大順利開展工作的一個重要前提。係辦公室的劉隱霞女士,也為安排我和我的家庭在北大的生活起居,提供了熱情的幫助和照應。
我在北京逗留期間,還曾訪問過其他學校,如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並在人大和首師大做過講演。我要特別感謝中國人民大學楊念群、黃興濤、牛潤珍教授,首都師範大學的徐藍、梁占軍教授和北京師範大學的李帆、張越教授等的接待和款待。
我對南開大學的訪問,由孫衛國教授安排,喬治忠教授主持。他們都是史學史界的一流學者。我能與他們結識,實在深感榮幸。山東大學的王學典教授,是我欽佩的一位學者。他對當代中國史學的分析,鞭辟入裏,常常讓我受益。我能由他安排在山大訪問,與王教授本人、他的同事及學生李平生、張富祥、李揚眉、蔣海升、陳峰等交流、切磋,受益良多。
2009年春天,我有機會到東北師範大學訪問,受到趙軼峰、韓東育教授和他們的學生謝進東、王偉、李媛、李佳等的熱情接待。趙教授是明史專家,並在史學理論和史學史的領域,學有專攻,而韓教授對於中日學術文化比較研究之精湛,為學界所公認。
上海是我的故鄉。我每次回國,常會到上海一次,不但看望家人,也與上海學界的朋友切磋學問。這幾年來,我曾應邀在複旦大學、上海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做過講演,而華東師大是我的母校。我每次回滬,總會造訪華東師大的師友,並開一些講座。在此我想對複旦大學的鄒振環、陳新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的朱政惠、胡逢祥、鄔國義、餘偉民、劉昶、龔詠梅教授,上海大學的忻平、陶飛亞、謝維揚、徐善偉和上海師範大學的蘇智良、陳恒等教授,表示我誠摯的謝意。
自1993年以來,我曾多次訪問台灣,與台灣史學界的不少同行,結成了很好的朋友。本書的內容也包括了我最近在台灣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和台灣大學曆史係的講演,由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曆史係古偉瀛教授安排,古教授的研究助理蔡嵐婷小姐幫助整理,對此我謹奉上我的謝忱。
我從事史學史和史學理論的研究,如果從上研究生的1982年開始算起,已有四分之一世紀以上了。有幸的是,我這麼些年來,得到過許多一流學者的教誨。可惜自己才疏學淺,這麼多年來,成果實在不多,愧對曾幫助和教育我的老師和前輩。此書的分量微薄,不足以表達我的謝意。但還是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以文字的形式,對我的老師們表示我由衷的敬意。因此本書附有兩篇附錄,紀念郭聖銘和張芝聯先生。郭先生是我研究史學史的入門老師,而張先生長期以來,對我的學業,十分關心。如果沒有他們的提攜,我就不會有今天。郭、張兩先生均在近年魂歸道山,雖得享高壽,仍讓我十分傷感。他們的去世,對中國的史學史研究和對外史學交流,都是莫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