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不是自己在嚇唬自己,這英美鬼畜好像也沒有什麼可怕嘛”。參謀總長杉山元和軍令總長永野修身就公開表示“美國不足畏懼”,就算他能多生產點可口可樂什麼的,但他們的國民絕不會聽羅斯福的,那像咱們皇國,全聽天皇的。

你看那時候的《帝國資源方針》:“帝國的資源圈,以日本,滿洲,支那及西南太平洋為軸心,同時把澳大利亞,印度作為資源補給國”。口氣怎麼樣?夠大吧,大半個太平洋已經是他們家的了。

但是就忘了去想想,就算是大半個太平洋是他們家的,軍隊怎麼往前送?東西怎麼往回運?梅克爾當年的學生們的後輩也還是一點沒有長進。

當時日本全國100噸以上的貨運船總噸位是650萬噸。企畫院(院長就那甲級戰犯鈴木貞一)算下來是維持國內生活最少要300萬噸的運輸能力。而陸軍開口要的是150萬噸,海軍要的是200萬噸,正好合適。

鈴木答應了各給所要求的80%,但有個條件,就是四個月以後你得還回來,要不然國內的生產生活沒法維持。這點參謀本部,軍令部都沒意見,大家都同意了。

且慢,有一個問題,還得回來嗎?人家美國海軍就讓你來去自由?

據說已經考慮過了。開站第一年損失50萬噸,第二年損失70萬噸,而日本當時的造船能力是年間45萬噸。這樣造船廠加加油,好像拚拚湊湊得也能過得去。

這就是海軍的石川大佐的算術。其他的人可不是這樣算的,有人算出開戰的第一年最壞的情況下會損失170萬噸運輸能力,隻剩下130萬噸。

真實情況呢?開戰以後當年損失5萬噸(別忘了開戰是12月),1942年88.5萬噸,1943年167萬噸,1944年369.5萬噸,1945年172萬噸。

整個一個倍數為2的等比數列,最後一年倒不是出了差錯,而是沒有可以被美軍炸的船了。能炸的全給炸完了。

鈴木貞一在戰後說:“維持國力的航運能力最少要300萬噸。低於這個水平就無法進行戰爭所需物資的再生產。這個低水平持續4到5個月尚可忍受,長於5個月的話就無法繼續戰爭了。最大的問題是戰爭進行半年後,當初征用的民用船隻不但不能返還,而且還要追加征用,從這點來看,第一年的時候,戰爭就已經失敗了。”

這就是前麵所說的田中新一和佐藤賢了大出打手及田中怒罵東條英機“八格野郎”的由來。

到了這步田地了,趕快想法子收圈子吧。

不,不但不收圈子,還發明了新理論“絕對國防圈”。

這個“絕對國防圈”理論是一個很典型的陸軍大學校式的發明,不管客觀,不看事實,隨心所欲。那個“圈子”是從千島群島,薩哈林,經中國大陸到緬甸馬來,再從新幾內亞到關島,塞班畫了一個圈,說這個圈子保不住,日本就玩完了。

這不就是現在日本攻占了的圈子嗎?在日本攻占這個圈子以前,日本就沒有“國防”了?陸大畢業生們可不這樣想。他們的想法是:要保衛日本,就要占領朝鮮半島;要保衛朝鮮半島,就要占領中國東北;要保衛東北,就要占領華北;要保衛華北,就要占領全中國;就要占領南洋;就要占領澳大利亞;就要……。

再典型不過的侵略擴張主義理論了。

可是有那個胃口,有那個能力嗎?不要說那麼遠的“絕對國防圈”,先來看看就在中國大陸旁邊的緬甸發生了什麼吧?

有一類戰犯叫“參謀”(六十一)

當然沒有第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就不會有英帕爾戰役。但是牟田口並不是用日軍最常見的“下克上”的方法打起來這場戰役的,英帕爾作戰是參謀本部,南方總軍和第十五軍在長期研究達成共識以後才進行的。而且指揮官牟田口本人在這場戰役中雖然指揮昏庸,行事有悖常理。但是他並沒有過明顯的“抗命”行為。所以英帕爾戰役的失敗,僅僅是反映了從大本營參謀本部,南方總軍開始的日本陸軍整個作戰指揮參謀係統的無能和失敗。

所以戰後一直到1966年牟田口死去為止,在所有參加過未參加過英帕爾戰役,當事者非當事者幾乎全體一致認為作戰從一開始到最後就隻是一個失敗的連續的時候,牟田口還是單身一人為英帕爾作戰辯護。當然牟田口這人本身已經有點瘋狂異常了,但是不也說明其實他覺得非常冤枉:為什麼失敗的責任要本官一人來負?好吧,本官就幹脆不承認失敗!

早在1942年5月第15軍占領了緬甸以後,南方總軍就提出來了成熱打鐵,進行英帕爾作戰,攻占印度的計劃,得到了參謀本部的同意和批準。稱為“第21 號作戰”。但是當時第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中將(陸大27期)和任第18師團長的牟田口本人是堅決反對這個計劃的。認為太不著邊際了,簡直是開玩笑。加上當時瓜達卡納爾島打的正緊,這這麼給擱了下來。

但是到了1943年3月,新成立了一個“緬甸方麵軍”,牟田口也跟著官升一級,成了15軍司令官,這時突然成了已經是廢案的“第21號作戰”的積極擁護者,要去打印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