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的糧食就翻過了阿拉貢山。

下麵的參謀們倒也沒有閑著。看看就知道這實在太扯淡了,這不是去打仗,是去送死。於是就開動腦筋,群策群力,發揮想象力,“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不知是誰受英軍遊擊部隊使用軍驢的啟發。說可以利用驢,馬,牛,羊,象來運東西,還給這個計劃起了個酷酷的名字叫做“成吉思汗的智慧”。一下子在全緬甸掀起了一個搶劫各種動物的縞潮,把全緬甸的活物全征集起來了。

想法倒也沒有大錯,就是漏了一點:人家英軍用的那是軍驢,經過嚴格訓練的。一般家養的農畜或者肉畜是沒法子當軍用的。一開始給每個師團配備了3000匹馬,5000頭牛,但緬甸的牛走起來慢,用鞭子抽,用刺刀刺甚至用火燒都走不快,一生氣了還就幹脆躺倒不幹了,或者逃之夭夭,別看他走起路來慢,逃跑可快了,反正你追不上。

就這樣,剛過了一星期就不得不打消用牛的主意,還得派兵放牛。要不然那些沒人管了的牛會把路給堵的結結實實。

至於羊呢,每天隻能走三公裏,所以沒幾天也就全走到皇軍們的肚子裏邊去了。

那皇軍的後勤給養怎麼辦?好辦,皇軍不要那個,用牟田口中將在將補給參謀薄井撤職時說的一句話就是:“操心個屁,遭遇敵軍,朝天打三發空槍,保證敵人肯定投降”!

牛不牛?這比那主張皇軍以一當十的辻中佐要牛得多了,難怪一位是已經是中將了,而另一位還隻是中佐,氣勢不一樣。

可是實際是怎麼回事呢?印緬邊界的司令官是蒙巴頓勳爵。早就帶領幾萬雄兵在印緬邊界氣鼓鼓地要去解放緬甸呢。要不是艾森豪威爾堅持歐洲中心主義,堅持先打希特勒的話,要按英國人的想法,十萬英美中聯軍就去緬甸打掃衛生去了。

所以英帕爾戰役,其實不是進攻和防守的問題,而是一場遭遇戰。應該說蒙巴頓勳爵在戰役的一開始是犯了錯誤的。他沒有預計到沒有後勤支援的日軍會如此瘋狂,居然送來了8萬多大軍,他原來的估計也就是一個大隊,兩三千人左右。

雙方都犯了錯誤,但是史迪威將軍的一句話是最經典的:“日本軍隊沒有糾正錯誤的能力”。

英帕爾戰役對日軍來說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糾正這種錯誤的方法就隻有一個:撤出戰鬥。這種機會在整個戰役期間有過好幾次,但一是主官牟田口的異乎尋常的瘋狂,二是整個指揮參謀係統的稀奇古怪的僵化,使日軍無法撤出戰鬥,結果在這架自己組裝發動起來的絞肉機裏被攪得粉碎,留下了一條“白骨街道”。

應該說日本陸軍的局部戰鬥能力還是很強的,尤其是聯隊(團)以下的運動作戰能力不容忽視,“分進合圍,迂回包圍”就是從日語來的。開戰後三周不到的3月13日,日軍第33師團就把印軍17師給包圍起來了。

可是打了十天,由於缺乏重武器而打不下來。日軍的缺乏重武器到了什麼地步?這個第33師團在所有三個師團中的火炮和炮彈擁有量是最多的,總共有77門各種口徑的炮,比其他師團要多出幾乎一倍。33師團甚至還擁有60輛坦克,這是其他師團所沒有的。

但是彈藥呢?第33師團擁有的16門10公分加農炮是擁有炮彈最多的,每門炮有800發炮彈。其次是12門15公分榴彈炮各擁有400發炮彈,其餘三個師團所有的火炮擁有炮彈幾乎都在200發以下。擁有加農炮的隻有第33師團,其餘的大多是38式野炮或94式野炮。口徑大多在7公分以下,就是說本來就沒有多大殺傷力的火炮還沒有炮彈。

所以打不下來,柳田師團長在收到部下的“做好了玉碎的準備,向任務邁進”的報告後,迅速決定撤出戰鬥,不打了,放印度17師走。同時向軍司令官建議:放棄整個作戰計劃,這仗打不了。

這其實已經是第15軍能全身而退的最後的機會了。但牟田口一聽,暴跳如雷。立即命令追擊,同時派人到第33師部向參謀長田中督戰,這個師團長,不要了。

結果總算在4月5日,包圍了英帕爾。這天是日軍第15軍的頂峰,也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頂峰。這是他們最後一次包圍敵人了。從此,隻有被包圍的份了。

可是再也沒有力氣了。沒糧食,沒武器,沒彈藥。反觀被包圍在英帕爾的5000英印軍,在美軍的C-47運輸機的支持下,反而活得越來越滋潤。

怎麼能不滋潤呢?看看作戰期間聯軍向英帕爾地區空運的物品清單吧:

919噸糧食,5000隻雞,27500個雞蛋,維生素525萬片,燃料83.5萬加侖,香煙4342萬支,總共62.5萬噸。

再看看日軍,5月31日第31師團在師團長佐藤少將的率領下開始撤退,撤退的理由是:“60天內沒有得到一粒糧食,一顆子彈的補充”,這次要“撤到能夠接受補充的地方”。這是日本陸軍曆史上最大的一次“抗命”事件,單位是師團。

日本陸海軍在二戰時的作戰表現應該說是不錯的,即使在從瓜達卡納爾島以後一直是那麼悲慘的作戰,小隊(排)以上集體投降,開小差的事件是沒有的,這在參戰諸國軍隊中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