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正好逮著了肯出錢的主兒,那些教授們可高興了。這就是湯川秀樹教授在1949年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原因,日本即使在戰爭期間物理研究也沒有中斷。
真正想要“鈾炸彈”是在塞班島失守以後,所謂“絕對國防圈”被撕了一個大口子,東條英機急了,找來兵器行政本部部長菅晴次中將,要他趕快拿出所謂“決戰兵器”,也就是鈾炸彈來。扔到塞班島去,讓那些可恨的美國鬼畜們去見上帝。
菅晴次中將把這件事交給了“八研”(兵器行政本部第八研究所)去幹,說是“不管用什麼方法,趕快找10公斤鈾來”。
就從這時候開始,所謂“秘密兵器”“決戰兵器”什麼的單詞時不時就會從參謀本部的人嘴裏出來。好像就等著天晴去郊遊一樣,沒幾天就有了那個“鈾炸彈”,往塞班島一扔,像石原所講的一樣:“戰爭就結束了”。
所以一個月以後東條被迫下台,原因很多,但是這個“決戰兵器”好像沒有成功的希望,所以扳不回來賭本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可不是沒有希望嘛。首先,原料就沒有。八研動員了本土,滿洲,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的全部力量,從1943年夏天開始畫了一年左右的時間終於在馬來半島找到了鈾礦,但是當時已經沒有了製海權,就是挖出來了也運不回來,指望不了。
好像是天無絕人之路。1944年11月末,在福島縣石川郡石川町找到了鈾礦,這一下總算解決了原料問題。有人就開始計算了:要10公斤鈾235,就得有500公斤氧化鈾,就得采五十三萬噸礦石。勞動力呢?
陸軍省想了個辦法,讓文部省出麵找中小學生去采礦去,采礦開始已經是1945年4月了。離美國人扔原子彈還有4個月。
仁科芳雄教授不是說了分離用“熱擴散法”嗎?那邊就準備做兩個同心的金屬大圓筒,在裏麵加入氣化的鈾,輕的鈾235會浮在上麵這樣分離,當時情況已經很困難了,找不到材料。但是陸軍還真是想這個“鈾炸彈”,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找來了能做大圓筒的材料。
美國人就不肯讓日本人過安生日子,1945年3月10日的東京大空襲,把那作圓筒的材料又給炸沒了。這一下,就算有了鈾礦石也玩不轉了。
玩不轉也要玩,於是小孩子在這邊開礦,大人在那邊找圓筒,忙得正歡的時候,6月28日來了一道命令:“不幹了”。
這是怎麼回事?
軍國幕僚——有一類戰犯叫“參謀”(七十)
大本營的參謀們成天往兵器行政本部和理化學研究所跑,態度好點就隻是問問:“決戰兵器到底什麼時候才出得來?”,態度要不好的就幹脆扣大帽子了:“外國人要是搶在日本人前麵做出來了怎麼辦?”“你們是不是皇國精神太不夠了”
雖然是財神爺,可這像蒼蠅似的也太討厭了,以為做原子彈像你們這些丘八切腹自殺那麼簡單,把刀往肚子裏一捅就行了?仁科教授膩味透了,就幹脆采取了個釜底抽薪的辦法。
仁科報告中說,按日本目前水平及條件,即使有了礦石和設備每天也隻能分離出一毫克鈾235。想湊滿做原子彈所需的10公斤的量需要數萬年時間。但是不要泄氣,日本做不出來,同樣美國也做不出來。就算美國的生產能力是日本的一百倍,也需要幾百年。所以就別去瞎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