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陣前易將的李牧將軍,終於被趙王派去的使者擒殺。

趙國終於失去最後可依賴的千古名將,民心大亂,軍部潰散。

秦王政十九年,王翦麾下兵如怒潮,一口氣攻破趙都邯鄲,俘虜趙王。

帶著勢如破竹的軍氣,秦兵湧臨易水。

弩炮、騎兵、弓箭陸陸續續趕到前線,燕國險若累卵,戰事一觸即發。

早朝。

「怎麼辦!」燕王抱著頭,兩眼無神。

殿上群臣麵麵相覷,不約而同望向太子丹。

太子丹心中已有了計較。

事實上,太子丹的密使早在三天前就已跨過易水,帶著珍貴的禮物與女人,大搖大擺到秦軍的軍帳將棚裏走過一遭。一切都像儀式一樣。

太子丹跪下,叩首。

燕王從指縫中看著自己的王位繼承人。

「稟大王,我大燕雖然兵多將廣,民心歸王,但為了避免大燕百姓受戰爭鐵蹄、生靈塗炭之苦,是以如今之計,隻有走向議和一途。」太子丹說得一口漂亮的話。

「議和?廢話……當然是議和!難道打仗不成!」燕王口齒不清,神智有些錯亂。

眾臣大大鬆了一口氣,幸好他們的王上隻是昏庸,但還不是瘋的。

與強秦作戰,無疑自掘墳墓。

「對於議和,不知…不知……太子殿下有何……有何想法?」一名不想送死的將軍戰戰兢兢問道。

「若獻予秦君督亢一地,換取大燕百姓安衣足食,相信祖先在天之靈,亦會欣然諾許。」太子丹恭恭敬敬答道。

不需要多使眼色,滿朝文武立即跪地叩首,齊呼:「太子英明,實乃我大燕之福,百姓之福!王上之福!」

燕王窩囊卻又滿懷希望地退朝。

與秦媾和的政策,揭示了樊於期唯一的,悲劇性的下場.

13.

易水邊已不再安全,駐紮在江河另一頭的秦軍,試發的羽箭不斷墜落在江邊。

樊於期,荊軻,高漸離三人不再笙歌大醉,來到樊於期的宅邸。

因為他們有個很了不起的計劃。

籌劃了一年多,這個了不起的計劃即將付之實踐。

腐敗總比戰爭好。在這樣的信念下,荊軻想行刺秦王。

認同荊軻殺秦止戰的想法,加上妻小七十餘口的血仇,樊於期也想行刺秦王。

於是兩個男人有了終極的共同目標。

而高漸離,則是兩人毫不隱瞞秘密的酒肉之交,高漸離將以他的擊築歌唱,傳唱記錄下兩名壯士的驚天義舉,流於後世。

是夜。

「旦夕之間,薊就會被秦軍兵臨城下。」荊軻。

「大事不遠。」樊於期揭開地毯。

地毯下,是一塊厚實的木板,木板上刻有秦宮的布置圖,以及禁衛軍可能巡邏的所有路線。

秦王政性多疑,每隔二到三個月就會更換宮裏的禁衛軍首領,甚至隨意編組額外的巡兵,調動禁衛軍巡邏的路線。不隻確保禁衛軍的忠誠,更要迷惑潛在刺客自以為是的信息。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秦王終究在宮殿裏,隻要這一點確定,就有行刺的機會。

對於秦宮熟悉的樊於期不僅擁有至少三個潛進秦宮的方法,甚至掌握了五個可以在秦宮暫時藏身的隱匿之處。如果一天看不到贏政,就在秦宮裏多等一天,凝神等待。

樊於期最擔心的,還是刻刻在秦王七步之內,保護安全的兩名貼身侍衛。稽首,範雨。